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對建築業的推動
【香港商報網訊】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宣布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其規劃範圍涉及河北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區域,并與深圳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新區并列,所以雄安新區既可以被定義為國家級新區,也可以被定義為國家經濟特區。同時,雄安新區位於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出行便利,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所以也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歷史性戰略部署,是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策略。
雄安主區俯瞰圖。
目前,雄安新區的發展程度相對較低,城市化程度不高,但卻有非常充裕的發展潜力和市場空間,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2017年8月17日,京冀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將圍繞「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統籌優質資源,以高定位、高標準共同建設雄安新區。由於雄安新區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人口密集能力效應也隨之增強。雄安新區現有人口104.71萬,按照規劃的定位以及綜合考慮,遠期人口將控制在500萬人以下。而根據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關於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因此未來雄安新區的人口相當於一個大城市的規模。人口基數的上升會帶來相應的房屋和各類基建需求的上升,可以預見未來雄安的建築市場潜力不可限量。
2017年8月2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提交了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第一階段成果,數據表明雄安新區穩定場地和基本穩定場地占89.5%,全區適宜工程建設,起步區可滿足30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全區可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面積,建成后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緩解河北的「斷崖式」發展差距,從而推動三地平衡發展。新區的的建設將帶來建築業務的擴張,基建投資需求也隨之增加。根據中國建築協會預測,雄安新區在中期(5年內)的固定資產累計投資總額為3750億元,長期(20年內)的固定資產累計投資額將分別達56000億元。參照浦東新區的數據,按基建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25%來計算,雄安新區中期和長期中基建投資總額分別為937.5億元和12000億元。萬億級別的建設資金代表了龐大的潜在建築市場,這將為建築業在雄安新區的發展與成長塑造非常有利的環境。
「千年大計」基建先行,基礎建設是地區發展的根本。作為戰略地位可與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比肩的新區,雄安的建設必將來帶巨大的建築市場,建築企業利潤增長可期。
京津冀一體化 建築業機遇良多
【香港商報網訊】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2014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以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為主線,著力於環渤海地區協調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整體競爭力。
京津冀指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其中涉及到河北省11個地級市,而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作為中部核心功能區,將率先聯動。面積21.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總人口1.1億人,佔全國的8%,而2017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GDP總量達38198.6億元,佔到全國的10%,進出口總額達全國的11.7%,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體量,京津冀目前和將來都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區域。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其中將京津冀整體定位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並明確了北京2300萬的人口控制目標,這暗示了北京政府在人口調控方面的決心。同時,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北京產業向津冀兩地遷移,比如2016年由工信部發布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以及近年來的民航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等。曹妃甸、廊坊(包括燕郊、香河)、永清、保定涿州,天津濱海新區及雄安新區作為集中承載地,重點承接信息技術、裝備制造、金融後台等八大產業。
近年來,京津許多大型知名企業如京東集團、北京現代第四工廠、喜之郎、海底撈等都在往河北遷建或設立分廠、建加工配送基地。人口和產業的轉移不僅會增加住房的需求,也會出現一系列的產業配套的問題,這將給北京周邊地區帶來巨大發展潛力和投資機會,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對建築業的直接利好影響。隨著一體化的強勢推進,人口向北京周邊流動,城鎮化率進一步上升,這都會刺激住房的需求和基建的投資規模。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京津冀地區的城鎮化率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2016年京津冀城鎮化率為63.9%,其中河北省城鎮化率為56.3%,按照2020年的60%城鎮化率和10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河北省需要在3年時間內增加相當於2014年保定市的人口規模,按照60%比例購買自住房的中性測算,加上廊坊承接的京戶,總計將新增200萬套左右的住房需求。潛在的房地產發展空間,以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對建築業尤其是地方建築企業來說,無疑是業務增長的信號。
另一方面,為匹配新產業的遷入,產業設施轉型升級也是必不可少的。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從北京疏解而出向周邊轉移,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建成符合這些機構功能的配套建築。近年來,北京累計向周邊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433家、疏解物流中心71個。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將推進297個重大項目建設,包括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項目、胡同街巷環境治理等生態環境項目、教育文化項目和醫療衛生項目等。此外,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區也將展開301項重大建設改造項目。同時,2017年6月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北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京津冀核心區域1小時交通圈,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市市有機場、市市通道聯港口」,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產業轉移與基礎設施建設應運而生的建築市場空間,其規模之龐大可想而知。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人口流動,產業轉移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助於刺激建築市場的增長。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強勢推進,三地政府對建築市場的投資也呈上升趨勢,頻頻出台各種利好政策,京津冀地區建築業潛力無限。
環渤海五省二市示意圖。
環渤海經濟區不斷發展 為建築業提供增長空間
【香港商報網訊】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於城市群特別是大城市群,以城市群為龍頭和單元的區域性國際化競爭態勢將成為焦點和主流。近年來,區域經濟區發展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從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環渤海地的二十多年以來,這一地區已經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經濟圈帶之一。
環渤海經濟圈主要以京津冀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向周邊拓展,廣義上涉及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地區,輻射陸路面積可達112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6億,創造的經濟總量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中國核心的工業密集區和密集城市帶,相關部門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其中,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之地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定位看齊上海浦東新區的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設立了國際航運中心、金融實驗區、國際物流中心、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等重要功能區域,鼓勵相應企業入駐。為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國家支持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力度更是不斷加大,外匯管理局、質檢總局、財政部和稅務總局都陸續出台外匯管理、質檢監管改革、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措施,在多方面給予區域內企業以優惠及政策傾斜。因此,濱海新區也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建址的首選地。資本的流入引發勞動力人口的流入,則必定帶來更多的房地產和基建的需求,對建築業來說蘊含著無數的投資、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環渤海經濟區多以大型企業,尤其是重化工型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相對較少,缺乏活力。該問題不僅影響了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也不利於長期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的良性競爭。為此,地方政府鼓勵發展其他新興產業,減少經濟發展對重化工型企業的高度依賴,實現環渤海區域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例如2015年4月,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地標性建築「雙子樓」在保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成,迎接綠色、智能、創新型企業入駐。截至2017年6月,創新中心入駐企業機構已達88家,包括阿里巴巴、用友、北京綠建寶等知名企業,簽約面積3.4萬平方米。此外,由唐山政府支持打造的環渤海(漢沽)綠色家居產業園也在2016年6月開始接受企業簽約入駐,整體規劃建設用地6000畝,分三期建成,入園家居制造企業近百家,總投資150億元以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可以窺見這一數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批批新興企業迅速成長,未來類似的工業區和商用大樓需求仍將持續攀升。
總體來說,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京津冀一體化加劇,這一區域將會日益開放,地理和資源優勢日益凸顯,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增長提速。這一切都會刺激對建築業的需求,為建築業的成長提供了優渥的土壤,建築企業必會從中受益良多。
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發展迅速。
基礎設施投入激發建築業活力
【香港商報網訊】近日,中國國家統計局投資司首席統計師王寶濱解讀2017年1-7月份投資數據表示,前7月基礎設施投資高位運行;制造業投資結構優化持續推進;消費領域投入不斷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直接刺激建築行業的繁榮。從基礎設施建設的地理區域來看,內地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面臨改造升級的需要,廣大鄉鎮地區設施基礎仍十分薄弱,具有巨大的開發空間。放眼海外,內地政府正推行「走出去」的戰略,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政策為眾多內地的建築、鐵路企業出走國門,進入海外市場提供可能。總體來看,未來仍將看好建築行業。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是新型城鎮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和城市安全運轉的基本保障。從內地城市地區方面來看,改造升級工作已經開啟。2017年5月25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正式發布實施《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12項任務,包括促進園林綠地增量提質,營造城鄉綠色宜居空間;全面實施城市生態修復,重塑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市政設施智慧建設,提高安全運行管理水平等。
以北京為例,北京的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著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為把首都內的非四類功能的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搬離北京,必將需要在周邊地區建設以房屋為主的基礎設施來滿足此類人群的居住需求。同時首都內也將會有大面積的棚戶改造和交通設施升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穩步推進,設施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有力支撐了新型城鎮化進程。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無論是大量的基礎設施,還是學校、醫院的修建,無論是生態環境建設,還是保障房建設、棚戶區改造,都離不開建築也作為主力來參與。
在鄉鎮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也將為民營建築行業迎來重大機遇。2017年2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對內地農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處理、供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的投融資政策力度空前。
目前階段內地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內地農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處理、供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市場巨大。該《指導意見》主要重點包括:改革投融資方式,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透過發行債券或向地方政府設立的農村基建投資基金籌集資金;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PPP),引導,扶持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領域。
不僅僅是全國基礎建設市場的拓展。「一帶一路」也將給建築行業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沿線國家中,已經有近60個國家明確表示支持和積極參與建設。「一帶一路」輻射範圍涵蓋東盟、南亞、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總人口約46億(約全球2/3),GDP總量達20萬億美元(約全球1/3)。初步估計,未來十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地區的出口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中國在「一帶一路」上的總投資有望達到5萬億美元。此國際盛宴的背景下,內地的建築企業會有很大一部分走出國門,參與到建設中去。
由此可見在內地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鄉鎮市場亟待開發,海外「一帶一路」地區經濟共建的背景下,內地建築行業將會有巨大的潜在增長空間。對於個別建築企業來說,目光長短和業務水平關系到能否在未來巨大的基礎設施市場中分一杯羹,獲取持續的利潤增長。
聚焦建築業的新一輪機遇
【香港商報網訊】近年來,為有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的硬體配套設施,內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額長期維持在較高水平。2012-2016年中國基礎設施累計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6.6萬億元,為全球最高。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開展和「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動帶來了大量的基建投資機會,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從2012年的77,171.7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51,948.5億元,复合增長率達到18.5%。展望未來,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繼續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施政重心,推動實體經濟增長,預計內地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將保持增長態勢。特別是建設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既為保證國家與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推動內地建築業發展的有利驅動力。
得益於高速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中國建築業產值在2011年至2016年期間保持穩健增長,行業產值由2011年的116,463億元人民幣,攀升至2016年的193,567億元人民幣,年均复合增長率達到10.7%。在宏觀建築行業維持穩中向好局面的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以及雄安新區的規劃與設立,已成為受到全國關注的行業亮點。以京津翼地區基礎設施中的建築行業為例:京津冀是內地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地區,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發揮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具體而言,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涉及搬遷相關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至周邊地區,因而需要建設房屋、工廠、配套生活設施等滿足遷入人群的居住、工作、生活需求,同時北京、天津等城市也將進行升級改造,以更好的承各自職能,這些都將為北京、天津、河北建築業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此外,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其現階段發展程度相對有限,城市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仍有充分的發展潛力,其大面積的規劃建設區域(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將為建築業企業的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近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提出與雄安新區的設立,使河北省受到多方關注。擁有優越地理位置的河北省毗鄰首都北京與直轄市天津,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充足的勞動力,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未來河北省的眾多行業將獲得更好的發展。自2012年十八大召開以來,河北省建築行業穩步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市場活力增強,建設能力提高,綜合實力提升,主要體現為行業規模攀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科技水平與時俱進,外部市場充分拓展等。2017年11月13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河北省建築業的總產值、增加值等主要指標有較大增長,最終實現2025年建築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這些目標的提出,將有力的推動全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建築業總體發展穩中向好的大環境下,受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雄安新區成立等利好政策影響的河北省建築業進一步發展。
「十三五」期間 中國建築業發展展望
【香港商報網訊】2017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建築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闡明「十三五」時期建築業發展戰略意圖、明確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推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該《規劃》歸納了建築業的發展成就,并指出了目前建築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其中,建築業發展成就包括:設計建造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建築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行業人才隊伍質素不斷提高、國際市場開拓穩步增長和建築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而問題主要體現在:行業發展方式粗放、建築工人技能質素不高、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建築業仍然「大而不強」等。
結合中國建築業企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建築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具體體現為:一,市場規模目標,主要包括建築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建築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5%;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7%;工程監理、造價諮詢、招標代理等工程諮詢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8%;建築企業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年均增長6%;二,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主要包括促進大型企業做優做強,形成一批龍頭企業;三,技術進步目標:現有技術水平領先的領域要保持,同時要推進以BIM為核心的信息化技術的開發應用,并且實現一級以上施工總承包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企業營業收入比重在「十二五」期末基礎上提高1個百分點,這對中國建築企業而言,既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四,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發展目標,對民用建築、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發展均提出了量化目標。提出城鎮新建民用建築全部達到節能標準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重達到50%。裝配式建築面積占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15%。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建築行業的發展方向集約化、產業化、綠色化靠近。
展望未來,「十三五」時期,建築行業分化將呈現加速趨勢,新業態有望活躍成長,將推動行業發展步入新階段。首先,傳統建築企業將進行陞級轉換。「十三五」期間將是建築業從傳統生產方式向裝配式建築方式轉型的重要階段,建築企業將面臨不轉型則落后、轉型則需面臨一定風險的處境,建築企業需謹慎處之,實現生產方式的升級。其次,招投標方式將發生改變,市場競爭環境將改善。在民間投資的房屋建築工程中,試行由建設單位自主決定發包方式。推進招標投標交易全過程電子化,促進招標投標過程公開透明。企業資質標準將再次被修訂,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構建資質許可、信用約束和經濟制衡相結合的建築市場准入制度。同時,推進建築市場的統一開放,打破區域市場准入壁壘,取消各地區、各行業在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外對企業設定的不合理准入條件,為建築企業提供公平市場環境。未來,中國也將努力打造「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建築市場誠信體系,探索工程款支付擔保,施工企業權益將得到保障,加強履約管理,探索通過履約擔保、工程款支付擔保等經濟、法律手段約束建設單位和承包單位履約行為。最后,強化建築施工安全監管。強化對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機械等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的管理,以及對不良地質地區重大工程項目的風險評估或論證。
總而言之,「十二五」末,尤其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2014年和2015年,市場對舊發展模式、舊經營理念提出的挑戰,讓中國不少建築業企業認識到了改革的重要性。而進入「十三五」,隨著《規劃》的發布以及建築業市場的發展,對於深入轉型、深層融合、深度洗牌的建築業企業而言,會是一輪新的發展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