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動機
最近兩年,在線教育市場日益火爆,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學習類App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然而,近日發生的一些事情給學習類App的“狂熱”潑了盆冷水――部分學習類App出現涉黃內容。學習類App為何會出現不良內容?學生會受到哪些不良影響?對此,《法制日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各種各樣的學習類App開始搶占市場,成為一些父母和孩子樂於接受的在線學習方式。學習類App的主要用戶是青少年,可以提供搜題、解答和話題討論等服務。
不過,學習類App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對內容把關不嚴。
評論區現涉黃內容
記者下載安裝了一款學習類App,發現在這款學習類App的討論區存在一些問題。
以感恩節話題“今年你吃雞了嗎”為例,下面有大量跟帖,其中不乏涉黃評論。
在另一款學習類App的討論區,記者隨機點擊幾條普通帖文,發現評論內容存在同樣的問題。
對此,一些使用過這些App的中小學生向《法制日報》記者反映,一些學習類App中確實存在涉黃現象。
李哲是北京市朝陽區某中學的一名初二學生,他曾經使用過兩款學習類App。
“這些App中涉黃的內容比較多,尤其是最近兩年比之前更多,主要集中在一些討論區。”李哲說,“App推送的內容中涉黃信息倒比較少見。”
陳嘉儀是北京市海澱區某中學的初一學生,她在學習類App上看到過不少“黃段子”,甚至還有被“調戲”的經曆。
陳嘉儀說,她的同學也看到過“黃段子”,有時候大家在課間還會就此開玩笑。
“有一次我故意去和App上的網友聊起這些,發現好多人都過來參與,大家說的都特別粗俗,有個人還向我要QQ號,後來我就不敢在上面說話了。”陳嘉儀說。
家長大多憂心忡忡
對一些學習類App涉黃現象,最擔心的就是家長了。
張英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因為閑暇時間有限,而且也不會輔導現在的功課,所以張英將一些學習類App作為輔導孩子學習的工具。
“網絡涉黃內容再泛濫再勁爆,也要分人群。在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習類App裏出現涉黃內容,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張英說,這些涉黃內容的來源不一定是使用學習類App的學生,有可能是App的運營人員的某種商業行為。
“這些App的用戶主要是中小學生,他們正處在成長期、青春期,好奇心比較強,價值觀還不成熟,極易被網絡中的這些不良信息侵染。”張英說,“對學習類App的監管不能手軟,哪怕有一點點涉黃都應該嚴厲打擊,因為這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大問題。”
除了張英,還有不少家長對孩子使用學習類App表示擔憂。
“出現這種涉黃的內容,難免會讓家長擔心孩子會受到不良影響。”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的李慧玲告訴記者,“孩子的作業一般都是由我們輔導,用這些軟件的情況比較少。目前不會讓孩子停止使用,但之後會多加警惕。”
李慧玲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她對孩子管得比較嚴。對於一些學習類App存在涉黃內容的現象,希望軟件開發商和相關部門能夠從源頭上予以治理。
在采訪過程中,有家長向記者表示,App教育培訓平台目前還存在監管空窗,急需明確各方職能分工,整治不良信息傳播渠道,為青少年打造良好的網絡學習空間。
除此之外,有的家長還由此想到了網絡時代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問題。
“現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的信息太多,青少年也能通過很多渠道接觸網絡。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和學校應該盡早做好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告訴他們性不等於黃,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文明的,讓他們從這種教育中樹立道德觀念,而不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一些不良信息。”北京市民張建華說。
競爭對手互相抹黑
一些學習類App中的涉黃內容究竟從何而來?為了進一步了解涉黃內容的源頭,記者采訪了一款學習類App的運營人員。
胡勇是一款教育學習類App的運營人員。他認為,學習類App一時間被大家熱議,其背後涉及較大的資本利益,出現涉黃內容不排除是一些商家惡性競爭行為所致。
“學習類App目前處於快速擴張期,大家都想著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放在營銷上的注意力遠遠大於內容生產。學習類App提供的服務大同小異,在營銷中就會出現惡性競爭,在對方App發布不健康的內容相互抹黑是常有的事兒。”胡勇說。
胡勇告訴記者,同質化、低水平惡性競爭是教育培訓業的普遍問題。
“出現涉黃內容的確說明我們目前在風險控制方面做得還不夠,關鍵詞屏蔽、系統IP過濾等都需要進一步規范。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有問題暴露應該立即找辦法解決,不能掉以輕心。”胡勇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