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學研社成員陳思靜
在香港,絕大部分人都知道清朝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謂三朝盛世。中國在這段時間,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以及占世界最大份額的GDP;兼併了青海、新疆及西藏,開拓了除了元朝之外中國最大的版圖;被統治的漢人基本沒有叛亂的苗頭,一切國家指標都顯示欣欣向榮。康熙一朝還下達一項普國歡騰的民生政策,就是所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所謂賦就是稅額,在不加稅額的情况下,人口增長速度自然加快。
當時社會結構呈金字塔式發展,最頂層的地主及統治階層、中層的有產階層以及專業人士、等而下的自耕農、寄居在地主下的契約佃農,以及最低層的游民。一般情况下,游民會想方法當契約佃農,契約佃農會想方法自購耕牛農地當自耕農,而擁有基礎土地經濟自由的家庭,就會供養子弟考取功名,投身官僚統治階級,這就是小農經濟之下的社會向上流動階梯。
這個社會契約到了乾隆中葉卻出現了問題,由於人口增長過快,耕地供應追不上人口增長,加上嚴重的土地兼併,致使很多無產階級連當契約佃農的機會也沒有。社會上大量無業游民的出現,迫使政府加大基建以及福利投入,消化安撫這些剩餘人力,以及維持他們的基礎生計。
在國家經濟環境和稅收正常的情况下,這種局面尚可以靠保障基本生存空間來維持。但階級固化后持續增加的游民數量,永遠是社會動亂的計時炸彈,終於在嘉慶一朝爆發了因賑災不力而生的白蓮教事件。在國家元氣大傷之際,英國人趕到,用剛好高一級的科技來叩開我們自給自足的大門,開啟了中國往后300年的苦難。
香港現在的情况,只要將樓宇供應代入上述的農地,社會就跟乾隆中葉時非常相似。巨富幾乎壟斷了所有能賺錢的行業,而且控制着絕大部分的樓宇供應,香港的草根階層(游民)連當樓奴(契約佃農)的資格也沒有,社會上充斥着大量無產業的游民,就靠政府的派糖和福利政策維持。
因此,巨富若不能犧牲部分利益,以打破這種階級固化,只要出現天災人禍,外圍環境劇變,例如九七金融風暴再度出現,使失業人數大幅上升的話,失去生存空間的游民,將變成民變起事的洪流,若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像白蓮教一樣推波助瀾,將會反噬地主階級,那時若中央放弃再一次救援香港,或「港獨」思潮成為事實的話,地主土豪還能獨善其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