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2017年是自2008年以來香港經濟周期性表現最好的一年,若干宏觀經濟指標甚至是回歸以來最好的。例如,香港去年10月至12月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降至2.9%,較去年9月至11月的3%跌0.1個百分點,是近20年以來首次低於3%。
結構性問題未緩解
香港經濟有三根支柱,一是外貿,二是地產市場,三是股市。去年香港出口值按年升8%,為2011年以來最大升幅。香港地產市場一直保持升勢,無論政府統計還是業界測算,私人市場各類樓價均創新高。股市自去年12月下旬以來更是升勢非常淩厲,進入今年1月,恒生指數迭創歷史新高。
過去幾年,因為內地遊客減少而深受困擾的旅遊業,去年也見明顯復蘇,全年訪港旅客達5847.2萬人次,同比增長3.2%,其中,內地旅客達4444.5萬人次,同比增長3.9%。對於香港酒店服務業影響頗大的「過夜旅客」,去年有2788.4萬人次,同比增長5%,其中,來自內地的有1852.6萬人次,同比增長6.7%。
外匯基金投資收益去年也創歷史新高至2520億港元,較2007年創下的上一個歷史最高紀錄多達1098億港元。
然而,周期性經濟良好表現是難以持久的。
第一,2017年香港經濟周期性良好表現在頗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全球主要經濟體自2008年以來首次呈現同步增長。但是,踏入2018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惡化,國際重要地緣政治矛盾進一步激化,尤其中美經貿關係和朝鮮半島局勢將顯著影響香港外貿。
第二,正如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在分析去年外匯基金出色投資表現時所說,去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超乎預期理想,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加息縮表後美元不升反跌,美元利率曲線沒有抽高,導致股市債市和外匯市場有利投資條件;但是,很多金融市場的資產估值已超越歷史高水平,市場可能低估一些風險因素,如果實際情況與市場樂觀預期不一致,資產市場隨時會發生大幅調整和波動。
更重要的是香港經濟民生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沒有因為經濟周期性良好表現而得到緩解。
難圓置業夢
香港私人市場樓價不斷創新高的背後,是越來越多香港居民越來越無法實現「置業夢」。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的最新調查報告稱,香港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該報告引用香港中文大學的資料顯示,以一個約430平方呎面積的住宅單位計算,2002年香港的樓價中位數相對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為4.6倍;但是,到了2015年,升至15.7倍,截至2017年第三季,更由2016年的18.1倍進一步惡化至19.4倍,亦即是說,一個香港入息中位數的家庭要不吃不喝19.4年才買得起一個約43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在該機構所調查的9個國家共293個大城市中,2017年香港的樓價中位數相對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比率,遠遠拋離居第二、第三位的澳洲悉尼、加拿大溫哥華,兩地分別為12.9倍和12.6倍。
香港已進入人口老年化而人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的階段。香港的社會企業「樂活新中年」公布其最新關於香港中年退休計劃態度和行為的調查,共訪問了約340名45歲或以上的退休和準退休人士,其中,六成半人已退休。調查顯示,退休人士每月個人平均開支約為11577港元,家庭開支約12921港元,近五成人憂慮退休後收入不足,或未知能否應付開支。受訪者最憂慮的,是醫療費用,達5.26分(8分為滿分,越高分代表越憂慮);其次是父母健康(5.22分);第三,是自己或配偶健康(5.21分)。關於退休收入,退休人士首三位定期收入為存款利息(42%)、股息(41%)、子女家用(32%)。與此同時,若干保險公司的最新估算是,在香港安享晚年的費用約300萬至500萬港元。試問:究竟多少香港居民退休時的存款、投資收入和子女贍養能使他們「安享晚年」?
「有樓」是不少香港居民「安享晚年」的依靠。但是,私人市場樓價居高不下,公營房屋供不應求,就業和升遷困難、薪酬增加普遍趕不上通脹,越來越多青年甚至中年不得不「望樓興歎」,既實現不了「置業夢」,也無法「安享晚年」。
總之,應趁經濟周期性表現良好,加快解決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