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4

陳基三代造船冀船廠轉型

2018-05-14
来源:香港商报

   

  南區造船業總會有限公司主席陳基,三代人造船,堪稱造船世家。他青出於藍,除了像父輩懂得造木船外,還是香港用玻璃纖維造船的第一人,40年前內地改革開放之初,他應聘到東莞城的東莞船廠,教造內地首隻玻璃纖維游艇;27年前黃埔花園商場出現標誌性的陸上巨輪,也是他經手的成功之作。時至今日,他指出,香港無條件再造船,船廠需要轉型提供游艇維修服務。香港商報記者余江強

  陳基的祖父本在寶安縣沙井鎮交堂村當木匠,專造農具及蠔船,中年到香港謀生,在長沙灣開始造船,成為一流技工。1942年祖父在阿公岩經營船廠,父親陳康承繼了祖父的手藝,以生產木制貨運大尾艇、龍船為主。「那時候的貨艇,是靠人手搖櫓的木艇。當有大貨船來港,不一定停靠碼頭,而是泊在海中如西環尾、昂船洲附近,大尾艇接貨上岸,然后轉運到內地。」

  日軍港島登陸焚父船廠

  日軍侵占香港在港島東登陸時,正正是在阿公岩陳基父親的船廠上岸,船廠被燒毀。陳基聽父親所說,曾有日本軍艇的纜索被偷,遷怒於陳父,把他捉去狠狠地掌摑了幾巴,幸未受到更大傷害。香港淪陷期間,物質短缺,為了生計的陳康冒着生命危險,到汕頭、汕尾走私大米和鸡蛋來港。當年日本兵一旦捉到走私者,是殘忍地以鐵線穿其手掌,然后活生生拋下海淹死。

  陳康還為漁民偷偷地造魚炮打魚,被人稱為船廠狗叔。「父親當時認識一位化學師,在筲箕灣金華街秘密制造魚炮。可是,有一次造完兩打魚炮后離開,有拍檔竟偷偷回作坊私造魚炮,不料失慎發生爆炸,日兵聞訊馬上封鎖街道搜查,父親是從天台到后欄逃走,再也不敢回去造魚炮的地方。」

  二次大戰結束,陳康把阿公岩船廠復業。當時百廢待舉,他是什麼船都造,其中造很多運輸沙石的木船,及后與同行成立沙船商會、東義造船商會等。他收買了許多船桅、大帆再轉賣出去。「父親的生意賺了不少錢,一條大船桅,幾百元買回來,一千元賣出去。」陳基於1946年出生,1970年中學畢業后,便跟父親學造船。后因鄰近的木廠把木屑木糠倒到海旁,導致海床升高,船廠的船排不能放船,無法作業,只好把它售予聯邦船廠,老闆叫呂正範。

  全港首創玻璃纖維賽艇

  陳基於24歲進入呂氏另一間的萬順船廠工作,當年在香港甚具規模。「萬順船廠很有名,呂正範和董建華是英國留學的同學,父輩都是上海船務大亨。我曾見過董建華駕車來接呂先生。那時候造的帆船都是給洋人玩,有大律師,還有些是殖民地官員。呂先生喜與洋人交往,常用游艇接載出海玩樂燒槍。他自己駕駛游艇去菲律賓,曾向洋警司借槍防身。」

  陳基早上返船廠,放工就讀夜校惡補英文。后來他在船廠做士多,即是Store Keeper,每天對住不同的造船零件。他慶幸當時能做到「士多」,因此熟知游艇結構,一生受用,更令他進入內地教造游艇。

  萬順船廠專造游艇,并且不惜工本,早期用防水夾板,后來用玻璃纖維。70年代,曾造過43尺的玻璃纖維帆船「先鋒號」,在英國參賽得了「上將盃」季軍。「那時候老闆在日本找了一隊專家來港,專門制作玻璃纖維賽艇,是全港第一間。」陳基因而掌握此先進技術。「造艇時先用木板造艇的外殼,以玻璃纖維涂抹,乾后成外殼,把木殼拆去,在木殼原來地方,涂上另一種纖維,乾后即成制成品。且自動與第一層纖維外殼分離。」

  改革開放東莞教造游艇

  陳基后來離開萬順,和父親合作造玻璃纖維漁艇舢舨,艇尾加摩打。1978年,他到廣東省船舶工業公司屬下的東莞船廠教造玻璃纖維游艇,是香港的徐和德建築師事務所的顧家連聘請他,「當時月薪3000元,內地工程師才150元。廣州的工程師來跟我學,邊聽邊做筆記。造第一隻游艇叫彼得遜(Peterson),30尺長,模具由日本進口,它造好因無桅要用船拖回香港。在東莞造了幾隻游艇后,我便功成身退。」

  1980年,他開始在香港仔經營新興船廠,有兩個船排為40至60尺長的船艇維修。「記得1981年打大風,避風塘成條石壆被打爛,很多船艇被揭頂,事后接到很多生意。」

  陸上造巨輪紅磡黃埔號

  在南區鴨昪洲海旁道新興船廠,陳基的辦公室內放滿了船模型。最為人熟悉的,是牆上挂着那幅「黃埔號」的大照片。「黃埔號」是紅磡黃埔花園的多層商場,於1991年落成。「顧先生的拍檔工程師,要為李嘉誠設計一個地標,紀念黃埔船廠。那艘船有300尺長,工程實在太龐大,陸地造船,無人敢接。我們便跟內地的新中國船廠合作。它內部是石屎,外殼是玻璃纖維,先造模型,然后放大圖則,在內地分件訂造,我們負責安裝。」

  1993年,陳基造人生最后一隻玻璃纖維客船,可坐40人,用作興建赤濸角機場運送工人之用。其后他移民加拿大,至2000年回流香港。兩個兒子翹標、翹力現時經營售賣高級意大利游艇。七年前開始出任南區造船業總會有限公司主席的陳基慨嘆道:「香港無條件造新船了,無師傅,無材料,這是夕陽工業。」不過,因應游艇業發展日趨蓬勃,有保養維修服務的需求,他認為船廠可以向這方面轉型,但需要當局取消船廠短期租約的限制,保存香港百多年造船手工藝技術。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