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流浮山700年老村隆重迎盛典 沙江圍六年一屆打醮上頭表

2018-05-28
来源:香港商報

一眾醮務緣首上香為上頭表儀式揭幕。

村民認真聽讀緣首及家屬名字,如發現錯誤即要求更改。

  擁有莫家拳、沙江媽和東莞麒麟特色且有700年歷史的流浮山鄉村——沙江圍,明年1月4日至7日將舉辦六年一次太平清醮。上頭表儀式已於5月17日舉行,參加村民近百人,當中不乏80多歲的婆婆。當日將169名緣首(以一個家庭為一個緣首計)及其家屬的名字稟告神靈,並通知打醮日期。據該村村長莫永堅透露,今屆太平清醮可能不會演神功戲。 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梁美儀

  全村共有169名緣首

將全村169個緣首表文點上雞血才焚化上天。

  上頭表當日下午2時正,烈日高照,氣溫達33度,卻無礙村民前來參與。4位逾80歲的婆婆,用遮擋着太陽坐在祭品桌附近向記者說,每屆上頭表及太平清醮,她們必相約前來,並指祭品中的茶粿是村民自己做的,這是圍頭人打醮的習俗。

  祭壇設在沙江圍用青磚砌成的圍門前,另一邊是風水池。莫永堅表示,圍門上沙江圍3個字是700年前先祖立村時用粗沙砌成,至今仍完整無缺,只是節慶時塗上黑油翻新。屋頂裝飾有龍船脊,反映早期村民捕魚為生。

  祭枱前後搭建多個帳篷,前面帳篷擺放幾着祭品,後面帳篷佇立10位醮務緣首,他們身穿灰色長袍輪流上香。沙江圍打醮有兩種緣首,一種是以家庭計,無須卜杯,每個家庭便是一個緣首(若無父母,未結婚者撥入已婚的其中一個兄弟姊妹內),今屆全村便有169名緣首。這批緣首中,排第一至第十的,是經今年正月初一卜杯誕生,又稱醮務緣首,須參與整個打醮活動。

  參與者名字放天馬焚化上天

紙紮天馬馱着全村緣首及家屬名單化作青煙向上天稟告。

  醮務緣首當中有做了5屆的「老手」鄭楚雲。他說,20多年來都能參與醮務緣首是一種榮幸。另一名醮務緣首莫百勝是「新手」,他數年前從德國退休回港,第一次盡醮務緣首責任覺得很開心。

  喃嘸(道教)師傅帶領醮務緣首們進行一連串禮儀後,由祭壇向貼有對聯「沙明水秀,江碧山青」的圍門進發,沿中軸線行到最尾的村中神廳拜祭,再返回圍門內的土地上香。儀式中最重要且村民最緊張的時刻,是喃嘸向天地神靈宣讀全村169位緣首的名字及其家屬(包括妻女兒孫,甚至姪媳婦等)名字。

喃嘸帶領一眾醮務緣首在沙江圍圍門前進行上頭表儀式。

  村民細心聆聽宣讀,名字一有錯寫便立即指出及修改。喃嘸逾半小時才讀畢全文,然後放在天馬上焚化上天,跟放炮仗結束長達兩小時半上頭表的儀式。最後村民紛紛拿走所有祭品回家享用。

  南拳之一莫家拳盛一時

  沙江圍歷來都是雜姓村,700年前由蘇、龍、黃、將等六姓建立。現時共有八大姓包括何、龍、黃、鄭、梁、蘇、陶及莫,而佔全村六成人口的莫姓,是500年前從東莞遷來。廣東著名南拳之一莫家拳,於上世紀50年代在沙江圍盛極一時,務農者武功了得,春節期間舞東莞麒麟到新界各村拜訪。村中長老對記者說,莫家拳在沙江圍是第5代,村中有人結婚生子和春茗等節慶才會表演。

上頭表儀式完成,村民紛紛帶走祭品回家享用。

  至於沙江媽的故事,傳說300年前,沙江圍有一陶姓村民在捕魚時網到一塊人形石頭,於是擺放在現時流浮山的沙江天后古廟的位置拜祭,視為沙江圍村民信奉的神祇,叫「沙江媽」,後來廈村鄧族在這個位置建天后廟,將原本供奉的沙江媽作為天后神像的基石,令沙江媽和天后娘娘合二為一。

  另外,莫永堅表示,沙江圍現有約1200名村民,因為可能不演神功戲,今屆打醮丁口費是1000元,約籌120萬元,其餘由「阿公」包底。整個費用預計約150萬元。有村民指出,今屆丁口費較上屆少近半,原因是沒有做神功戲。至於為何不做,莫永堅謂,沙江圍辦太平清醮已有200年歷史,每六年必須打醮一次,但無俗例每次都要演神功戲。

  今屆極可能不演神功戲

  綜合一些村民及村長的表述,不上演神功戲其中主因,是有村民對付錢看戲做法感不公,原來從前交丁費後,每戶都獲派看戲「門頭位」(後排和旁邊看不清台前的座位),但今屆若做戲,全要付錢看,觀戲最佳的前排位置付錢更多。另有村民指以往搭戲棚的地方(綠化地)給村長以長期合約租用了,想發展為停車場,惟規劃署不批文,現今以木板圍繞,所以沒地方演戲。

  對於門頭位要付錢,莫永堅解釋,以往都會撥出戲台前數排座位,分4等價錢給村民認購。例如10多年前,特等的座位都要5000元,可看4日5夜戲。現時人口越來越多,座位更需要抽籤認購。他又說,以往搭戲棚的地方(綠化地)是村民的私家地,他在2006年之前已向村民長期租用,以往兩屆打醮在此搭棚演戲時,前後4個月都向政府申請給(阿公)演戲,他沒有收分毫,若今屆演戲亦如是,根本不存在沒地方演戲的問題。

沙江圍圍門前的風水池如明鏡亮麗。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