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故宮在香港的“新家”:一座有故事的現代化的“鼎”

2018-05-30
來源:香港下午茶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了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正式啟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著名設計师嚴迅奇設計建造,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周雪婷專訪時說到了他整體的設計理念以及在醞釀設計的“痛苦”過程。

  嚴迅奇說,他的設計目標就是要讓博物館的參觀者與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交流,同時也要將這一傳承傳統文化的建築融入香港現代都市。而如何在香港這個東西文化交匯之地為故宮文物設計「新家」,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嚴迅奇坦言說,他在接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任務時,面對的是每一次在香港設計建築時都會遇到的挑戰——土地狹小。因為地少,設計师的設計理念受到很大限制。嚴迅奇可謂是費盡了心思,要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脈相承地展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

  中國古代建築的空間概念在北京故宮看得最清楚,它是一個有序列的空間。從天安門廣場進故宮的門,人一層一層地走進去,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廣場。香港因為地域限制,自然不能在橫向空間體現出這樣的遞進。

  嚴迅奇想讓這座博物館打上香港都市文化的烙印。于是他問自己“香港建築的特點是什麼?”答案是“密集,往高空發展。”而如何讓中國古代建築風格與香港現代都市文化在一座博物館中體現出來?嚴迅奇一次次前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尋找靈感,同時他也反復考察香港西九龍文化區內的環境和已經落成的建築。在不斷地反思與推敲中,嚴迅奇終于找到了二者的平衡:

  以縱向的空間體現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空間上仍延續了北京故宮空間設計的最大特色——中軸線概念。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以平面的中軸線串聯一個個空間,香港的故宮文化博物館將以立體中軸線串聯不同的空間。

  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公布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圖紙,這座博物館整體上像一座“鼎”,呈“上寬下窄”的形狀,整體建築風格趨于現代化。

  中軸線立體串聯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幾個中庭,面朝東、南、西向,通過中庭,游客可以看到香港西九文化區海濱廣場、香港天際線和大嶼山。走出場館,可以遠眺到維多利亞港灣的景色。

  嚴迅奇說,他十分反對刻意地或一味地倣古。所以由他設計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個現代的、跟香港現代都市文化配合的建築,但它又應能引起公眾對中國古代文化和視覺藝術的一種聯想。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有一種雍容的氣度,一種巧妙的平衡,一種變化多端的肌理演示。所以你看它時不會覺得這是北京故宮,但你會覺得它肯定是跟中國古代文化有關系,這就是我想表現的特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僅自身風格獨特,在嚴迅奇看來,它也與西九文化區的其它場所共同構成了:

  建築與空間,建築與建築的對話

  除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中還坐落着戲曲中心、M+博物館與演藝綜合劇場等。他在設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同時,還設計了通往博物館的海濱長廊、周圍的廣場、公園的台階等。

  它們就好像清明上河圖里面的橋一樣,不同的建築在同一個公共空間里被打通了,形成呼應。這種呼應在同一個空間里,就有了對話的可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前世今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香港策展方式展示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博物館,坐落于西九文化區西面的臨海位置,佔地約1萬平方米,總建築樓面面積約3.05萬平方米,預計將于2022年竣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自行運營和管理。2016年12月23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的第一步。

  2017年6月29日,雙方簽訂合作協議,確定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展示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並將提供與其他博物館在研究和教育方面合作的機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樓高7層,館內主要設施包括陳列展廳、臨時展覽廳、數字展示區、綜合活動室、演講廳、文化創意產品店和觀眾餐廳等。其中,展覽廳總面積共計7600平方米,用于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的金器、銅器、玉器、書畫、陶瓷,以及有關宮廷生活的文物,讓游客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

  故宮博物院借出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作長期展覽的文物可長達兩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借用不少于600件/套的文物作長期展覽,加上短期展覽內展出的文物,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同時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品合共約900件/套。

  未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僅將提升香港西九文化區作為文化勝地的吸引力,也將提供香港與其他博物館在研究和教育方面合作的寶貴機遇,從而巩固香港作為文化大都會的領先地位。

  嚴迅奇其人

  嚴迅奇生于廣東中山,長于香港。在設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之前,香港的許多著名地標的藍圖也都出自他手: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舊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

  如今,他已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香港建築师。

  除了香港的項目外,他還在給中山市設計一個高300米的大樓,大樓有望成為中山的地標式建築。往返于粵港兩地,嚴迅奇說,大灣區給我充滿動力的感覺,這個動力不是不同城市間各自發展,而是因為區內大型基礎設施的連接和互動而產生的一種新動力。不同城市間有互補,也有競爭力。

[責任編輯:蔣璐]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