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榮獲2018年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獎,以表揚他在研究囊狀纖維化病症的貢獻。他更是該獎項設立31年來第四位獲獎的華人。徐立之感謝研究團隊在研究過程的貢獻,認為有關獎項是對科學家及前線醫護人員的一個肯定,對得獎感到榮幸。此前,屠呦呦2015年曾獲此獎。
資料圖:徐立之
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每年頒發獎項給對人類疾病預防或治療擁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醫生和研究人員。基金會日前公布2018年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獎名單,分別由五位在囊狀纖維化病症范疇中有開創性發現的科學家榮獲獎項,包括香港的分子遺傳學家徐立之、Francis Collins、Michael Welsh、Paul Negulescu及Bonnie Ramsey,除Francis Collins拒絕接受獎金外,其余四人將平分獎金。
基金會贊揚五位得獎者在遺傳學、生理學、呼吸系統學及藥理學的跨學科工作,促使成功研發針對性的精准治療,對抗致命的多器官囊狀纖維化病症,改善病人的生命,特此頒發獎項,表揚他們的貢獻,並將于今年10月4日在哈佛醫學院舉辦的專場研討會上向五位得獎者頒發獎項。
囊狀纖維化是常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影響肺部,長期會造成肺部感染並導致呼吸困難等症狀。徐立之及其團隊1985年首先界定囊狀纖維化病症的致病基因在第七號染色體上。至1989年,徐立之與Francis Collins合作,共同發表研究報告,進一步認定導致囊狀纖維化病症的基因在第七號染色體中的准確位置,並清晰描繪變異基因的排列,為人類遺傳學提出重大突破,並為病症的治療研究開啟大門。
徐立之稱,非常榮幸能夠與幾位杰出科學家共同榮獲獎項,雖然在研究第七號染色體的基因排列以及發現導致囊狀纖維化病症的致病基因過程中困難重重,但他對研究發現能造福人類感到非常高興。他認為,此次獎項是對畢生致力于病理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家以及努力為可怕疾病的患者提供治療的前線醫護人員的一個肯定。他又特別感謝多倫多研究團隊的隊員對發現導致囊狀纖維化病症致病基因過程中的貢獻。
該獎項少有華人獲獎,徐立之是繼前美國血液學會會長簡悅威(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屠呦呦(2015年)及耶魯大學免疫學教授陳列平(2017年)後第四位獲此項殊榮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