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鴨洲故事館揭小漁村面紗

2018-07-09
来源:香港商報

        鴨洲故事館设漁民子弟學校,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渔民文化及保育之地。

        新界沙头角海的鸭洲昔日是渔船停泊的海湾。海护署提供图片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本年4月8日開幕的鴨洲故事館,由島上漁民子弟學校改建,它不但活化了鄉村,也向世人揭開了沉睡半個多世紀的漁村面紗。20多名村民已接受漁護署訓練,成為鴨洲導賞員,向登島市民講解小島歷史。

        全盛時期居民逾千人

  展館內一幅幅不同年代的展板,讓人感受鴨洲在時光倒流。上世紀30年代后,僅有0.4平方公里的鴨形荒島,有了吉澳、塔門等地蜑家漁民於附近海域捕魚、泊船。40、50年代,漁民陸續於島上建屋定居,1952年陸續成立了教會、漁民子弟學校及消費合作社,1960年又有了食水供應,鴨洲漁民村建成啟用,亦有電力供應及鴨洲碼頭啟用,1970年初則發展小型工業。

  館藏文物展示漁民服裝、捕魚工具等,而蜑家漁歌則是那些年漁村文化和生活寫照。50年代后的20年間,島上居住、生活環境有所改善,全盛時期居民逾千人。惟70年代前,漁業資源已逐年減少,生活難以維持,加上英國急需勞工,吸引大量村民移居英國,最終全島只剩下3人居住,其中最年長的,是年已九旬的長老陳秀冬,他是故事館之外的鴨洲歷史見證人。

馆藏渔民服装、生活用具及渔船模型。吉澳村民供图

        以特色茶粿招待嘉賓

  4月8日開幕禮主禮嘉賓之一、環保協進會義務總干事邱榮光,原來10多年前曾訪問過陳秀冬,當天老友重逢,有感長老冬叔神志清晰、中氣不錯,惟手腳及談話則弱濜。邱榮光稱,當年冬叔說,做守島人令他保持生命力,他的兒孫全在外國,只有他和太太在島居住,但當時還有些村民,全數不足10人,他們每一個禮拜都有聚會,由冬叔自己去講道、祈禱,仲要打響教堂個鐘。冬叔稱,教堂凝聚了村民,漸形成一個社區,跟住有電、水、學校,村民同心同德,沒什麼爭拗,幾年前更加夾錢將所有的屋重修,而傳統亦能保持,每年感恩節,好多個村民都返來,感謝上天的眷顧同埋祝福。

        20名漁家中老年婦女在鴨洲碼頭,揮動手中「船槳」作陸上行舟。

  鴨洲亦有保留了漁村喜慶習俗。20名漁家中老年婦女在鴨洲碼頭,揮動手中「船槳」作陸上行舟,旱船前面,則是銅鼓開道,以歡迎登島的開幕嘉賓。鴨洲村代表陳啟昇表示,婚慶喜事,貴賓臨門,漁村才會以這種方式歡迎四方來賓,而招待嘉賓和鄉親的是漁村特色茶粿,桌面上擺放着一碟碟白色、黃色及黑色的點心,白色中間切開是蘿蔔茶粿,黑色是鬼屎結,黃色則是發糕仔。

村民自制渔村茶稞。

        支起大鑊煮「瀨鑊邊」

  當天漁村招待嘉賓和村民的午餐雖只是粗茶淡飯,但亦是漁村獨有,工作人員在村中空地支起幾隻大鑊,用乾柴煮「瀨鑊邊」,煮熟后盛入碗中,清香撲鼻。村代表廖義以「故鄉情」中一段「镕來無事綑(周)邊轉,觀賞鴨背小山洞,百年榕樹植中央,粗枝葉茂遮太陽,炎熱蔭下可乘涼」來描述今昔島上漁民休镕生活,他表示,喜見故事館開幕,但冀旅游開放時,應有人流管理,保持鄉村生態及居住環境。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