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几位公众人物对“娘炮”的集体批评,舆论场掀起“娘炮”与“阳刚”之争。这不是第一次争论,但凡唇红齿白的偶像集体露面,就会招致一些老艺人的感慨。许多从小看高仓健、施瓦辛格的艺人,认为男性和女性有明显的气质划分,男主“阳刚”、女主“阴柔”成为他们潜在的共识,而擦口红、涂指甲、皮肤白嫩的男人,在他们看来是一股不正之风,甚至会导致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整体气质的软弱。
这些老派艺人在批评“娘炮”的同时,常常感慨过去的逝去,因为在他们眼里,“过去”是一个“阳刚”“三观正确”的年代,而现在则是“世风日下”“男不男,女不女”,以至于他们的口吻如此雷同,总有“今不如昔”之感,而他们所指的过去,大多是指八十、九十年代,那时候互联网尚未活跃,大陆文艺界还牢牢掌握在知识精英手里。
“娘炮”与“阳刚”之争
是价值分裂的投射
从八十年代的高仓健、成龙、唐国强等,到现在的“归国四子”、“帝国三子”,男性偶像的形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八十年代的男性偶像,不能用“阳刚”、“硬朗”来笼统概括。高仓健、成龙等是十足的硬汉,但像唐国强在演《三国演义》之前,也背负着“奶油小生”“不够硬朗”的标签,在不用“娘炮”形容偶像的年代,“奶油小生”是形容柔性偶像的常用标签,唐国强就是极力想证明自己不只是“奶油小生”,才走上了历史剧的路子。
如果把视线拉长,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的偶像审美,和传统男性士人的审美极其相似。千古文人的侠客梦、横刀立马的硬汉风、魏晋风度的贵公子,这些符号被创作者倾注在作品之中,因此,高仓健、唐国强、陈道明、严宽、聂远等偶像才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继承了士人对符号里“风骨”的想象。而今天,老派艺人批评新偶像“娘炮”,言下之意,也是嫌后者没有风骨。前互联网时代的偶像面孔,不独是父权造成的,还有那一丝创作者心中暧昧的士人梦,这也是历史剧、武侠剧红红火火的原因。
然而,那注定是个很快逝去的时代,因为那时创作者还不用太看群众脸色,精英依然是作品的最高持有者,但互联网发展后,情况就不同了,老派创作者明明白白地看到了他们理想的偶像和大众已经脱节,而新的消费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掌控一切的硬汉或文士翩翩的君子,她们要的是一个足够温暖、亲切且攻击性低的符号,一个让自己愿意护着宠着,和自己共同成长的“爱豆”,天然就以一打十的硬汉不符合期待,鹿晗、王俊凯、易烊千玺等才是她们的归属。
无论是硬汉还是豪侠、君王还是臣子,男性精英建构的偶像总是强调着“担当”,他们的身上背负着国家或民族,他们的一生为一个群体燃尽光和热,他们已不只是偶像,而趋近于英雄。对这种英雄的完美想象是蝙蝠侠与超人,他们守护一座城,哪怕被误解也无怨无悔。无独有偶,这些超级英雄都拥有强健的体魄,甚至通过服装来强调他们的力量与阳刚,在男性精英眼中,那是偶像应有的样子。
如今,这种负有担当的偶像依然存在,《琅琊榜》里的梅长苏,继续满足着时人对古君子的遐想;《战狼》里的吴京,为张扬国威拳打脚踢;《红海行动》的军人们,更是通过援助彰显国家风范,他们是传统偶像的延续,但已不是今日偶像生态的全部。女性携巨大购买力,需要的是满足自己更多元需求的偶像。唐国强、高仓健很有魅力,但如果让他们垄断整个偶像生态,未免太乏味,不少女性需要的不再是肩扛国家的大英雄,而是高度自我、兼具可爱的“小哥哥”,少年、单纯、潇洒、白净乃至特立独行成为新偶像的标签,于是,大量让男性精英“诧异”的偶像出现,他们按照日韩娱乐工业的模式打造,结合中国消费群体变迁的需求,从韩庚到易烊千玺,从李宇春到华晨宇,这种趣味的流变很难简单用“变娘”来归纳,譬如易烊千玺,他这两年的风格就已经切换到一种让人有“硬朗少年”之感的风格。
不独是男权与女权的对立
也是不同时代受惠者的自我捍卫
回顾中国男性偶像的变化,知识精英话语权的削弱、城市女性话语权的崛起诚然是重要原因,但不可忽略的还有时代氛围的改变。那个关系到意识形态存亡的冷战时代已经过去了,中苏交恶、东欧剧变等都化作历史,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感受八十年代的紧迫,尤其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关头,树立硬汉偶像,培养青年的“阳刚气概”,在当时被认为是关系到国家存续的事情。但回到当下,青年更多感受到的是社会内部的压力,是纷繁的人际关系和自己依赖又被束缚的消费文明,偶像们未必要顶天立地如萧峰一样的大英雄,粉丝需要的是一往情深的白玉少年傅恒、放飞自我才华横溢的华晨宇、不怕尴尬就做自己的吴亦凡,那才是她们不眠不休的曼丽梦想,一个“做自己”却不得的安慰。新一批偶像吸引她们的关键不是娘,而是亲近、柔软,不像旧派偶像,你始终感到他们的精英气,他们居高临下的威慑。
时代氛围的不同,也是造成这两年批判“娘炮”言论迅猛而起的原因。小时代已经结束,政治强人的林立、意识形态的白热化再次让冷战阴云重现,国家和民族主义上浮,旁落的旧精英敏锐地嗅到了这个苗头,他们要向他们看不惯的东西发起反攻,以期回到一个旧秩序之中。“娘炮”只是一个由头,没有“娘炮”,也会有新的靶子。
所以,“娘炮”与“阳刚”之争,背后是两股积聚的情绪的冲突升级,不独是男权与女权的对立,也是不同时代受惠者的自我捍卫。当许多人说着“娘炮”,他们的潜台词是“你太弱,让我上”,他们要拉下的不只是“娘炮”,还有允许新偶像产出机制。与之相对,捍卫“娘炮”者,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阳刚”与“娘炮”之争,更是传统父权文化在面临资本主义塑造的消费审美冲击下的不安。越是崇拜男性力量的地方,对并不雄健、霸道的男性就越充满敌意,他们看到当下部分男性偶像走向柔和,却看不到这是消费文化放开、审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今天并不是一个“娘炮”一统天下的时代,否则就无法解释《战狼》的火爆、仇恨“娘炮”言论的流行,今天更像是一个不同群体价值分裂(且几乎没有弥合可能)的时代,而“娘炮”与“阳刚”之争,是这种价值分裂的一种投射。保守价值的持有者对新观念惴惴不安,于是把愤怒投向消费主义包装的偶像,借国家、民族的大词来打击他们。“娘炮”与“阳刚”是一场词汇的游戏,而那些娱乐圈的偶像只是不幸被挑选的靶子,供一方仇视,一方守护,背后是不同价值观的争锋。一方反抗父权观念,支持审美多元。另一方诉诸家国,渴望回归传统的男女秩序。
在更广阔的现实里
不够阳刚的男性依然深受歧视
在前互联网时代,男性精英掌握文化话语权,所以影视行业充满"阳刚"气象,大量荧幕明星都在取悦着男性精英的审美。但有了互联网以后,一切都不同了,“庶民”有了更广阔的言说之地,男性精英统一话语权的时代结束。野蛮生长的互联网,消费能力对话语权的影响比重在变大,例如今天的流量明星们,他们是什么人设,实则取决于他们的消费者喜欢什么人设,市场有需求,他们迎合了这种需求,而在消费市场里,女性的力量显然比男性大得多,这一点影视、综艺节目的分析都会有显现,制作人不可避免要把节目审美倾向女性。
的确,一个国家青年的整体软弱会影响国运,但如今并非男性整体"娘化",只是消费主义结合媒介,放大了娱乐圈的偶像,把前互联网时代被压制的审美诉求放了出来。以女性为消费主力的市场,不但培养了看似柔美的花美男,也呵护了不少象征着军人力量之美的硬派明星,代表就是吴京和他的《战狼》系列。
而如果我们真的对娱乐工业有所体察,就会发现这些娱乐偶像大多只是遵循着资本的逻辑,扮演某种人设,他们中不乏身材硬朗、性格不娘的男性,若真要说力量,他们反而比不少普通人出色,他们在娱乐工业拼杀出来,承受大量体能训练,真要是柔弱,早就被淘汰了。
"阳刚"派通过几个娱乐圈里的花美男,上升到国家、民族的语境,担心整个青年群体的阴柔化,但他们看不到的是,这只是女性在消费领域更有选择权的一个体现,而跳出娱乐圈,在更广阔的现实里,不够阳刚的男性依然深受歧视。那些瘦弱的、文雅的,甚至只是头发长了一点、声音细了一点的男生,小时候就会被扣上"娘炮"的帽子,遭受周遭男性的嫌弃,在日常交往中被排挤,在口碑评价中久久背负"娘"的看法,怎么洗也洗不掉。许多男性在这种评价体系里,潜移默化就顺从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认知体系,即:"娘"是罪恶,男人就要阳刚,像个爷们,不爷们就会被鄙视。这个认知体系预设的语境是男强女弱、男正女负,于是才衍生出"阳刚"、"阴柔"、"男人味"、"女人味"、"娘炮"这样的形容词,这些词汇本身就有性别成见。
即便只谈论互联网,女性主导的审美也并没有压制整个舆论场,恰恰相反,互联网倒是一片对"娘炮"的口诛笔伐。主流媒体担心"娘炮"成为娱乐圈主流,老艺人大声疾呼,鼓励硬派明星的出现,许多自媒体,更是打出"少年娘则国娘"的口号,煽动网民的爱国热情,以国之名对不走硬汉之路的偶像口诛笔伐,致使舆论场成为大型偏见市场。他们在愤怒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现状--且不说留长发、化妆的艺人们有他们的选择自由,今天的文化产业,最终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的,实则主要仍是男性精英。坐拥万千粉丝的偶像看似风光,在男性权威的怒斥下,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褪去话术争执,无论是"娘炮"还是"阳刚",任何一方审美占据绝对,都会出问题,如果有一方,仅仅因为另一方有崛起的趋势,就试图用自己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打击另一方,它对文化生态的伤害,是比他们施加于另一方的指责要大得多的。对此如果缺乏警觉,那么所谓的"审美拯救",终将成为审美的暴政。
【作者简介】
宗城,90后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