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開平碉樓:跨越世紀的華僑記憶

2018-11-02
来源:香港商報

  開平碉樓群

  開平,是世界矚目的碉樓之鄉。2011年,電影《讓子彈飛》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開平市的「開平碉樓」走紅。作為一個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開平碉樓於200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也是中國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今日的碉樓村落,不僅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還成了熱門的電影外景拍攝地。知名建築遺產保護專家張萬勝近日做客深圳博物館,與觀眾詳細講述了開平碉樓的誕生、輝煌、沉寂與再生。開平碉樓從一個世紀跨過另一個世紀,靜靜地佇立着,像一座座沉重的紀念碑,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更要珍惜現在和未來。

  「開平碉樓與村落」在2007年6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

  在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舉目皆是。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由舊中國邁進新中國,從一個世紀跨過另一個世紀,它們見證了開平僑鄉從戰亂走向安定,從蕭條走向繁榮,從貧弱走向富強的歷史進程。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

  每一個走進碉樓的遊客,都被那些多立克列柱、哥特式尖頂、拜占庭穹窿、巴洛克紋樣的建築風格所折服。江門市五邑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張萬勝稱,開平碉樓是集防衛、居住功能,並將中西建築藝術匯於一體的鄉土建築群體,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築藝術長廊」。

  開平碉樓都具有防禦性顯著的共同特點。

  開平碉樓儘管在用材、建築風格上各有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防禦性顯著。碉樓的門窗洞口狹小,門窗均用厚實的鐵板鍛造,防護鐵支粗大,牆身厚實,牆體上設有槍眼。部分碉樓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並設有槍眼,用於對敵防禦。碉樓頂層多設有瞭望台,早期配備有槍械、發電機、警報器、探照燈、石塊、銅鑼等防衛裝置。

  張萬勝介紹,開平碉樓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按建築材料不同可分為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等;按功能不同可分為眾樓、居樓、更樓等,其中居樓最多。張萬勝表示,不同類型的碉樓,承擔不同的功能作用,它們在村落中的位置會有一定的不同。

  匯集多種風格的建築藝術

  迎龍樓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

  開平碉樓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匯集了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拱券、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已經400多年歷史的迎龍樓,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由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興建。

  張萬勝表示,碉樓具有很高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但由於碉樓的主人都移居海外,無人居住,大量碉樓陷入「再不保護都爛了」的尷尬境地,作為世遺的碉樓亟待人們的關注與保護。

  對於碉樓的活化,張萬勝表示,「活化」是一種有效保護,以此實現永續保存,使碉樓活起來。碉樓的活化有利於我們去了解這段華僑史,同時可以傳承發揚其中的建築智慧。此外,碉樓活化理念及模式可推廣至江門僑鄉其他的歷史建築,從而有效緩解歷史建築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張萬勝舉例稱,如以僑鄉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元素為主線,將葉生居廬活化為「僑鄉手工藝體驗館」;將雲煥樓活化為「鄉土生活旅社」,不同樓層不同的居住情景,讓居住者獲得不同的居住感受,從而達到體驗開平傳統人居生活的目的。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