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及2016年「滬港通」與「深港通」相繼開通,香港的橋樑角色更加突出。資料圖片
國家改革開放40年以來,香港在內地金融業的雙向開放上一直發揮着橋樑作用。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接見港澳各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指出,香港、澳門是內地企業境外融資和對外投資的窗口平台,很多內地企業通過香港逐漸熟悉和適應國際市場,學會了在國際市場大海中游泳。目前,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已經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近50%,市值更接近70%。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和國際化通道功能,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中的進程中承擔着獨特而重要的角色。
香港商報記者 潘晶
港成內地金融業國際化首站
「1960年代香港金融業已經建立起一套自由、透明、符合國際規則的成熟金融體系。」工銀亞洲主席兼執行董事高明闡述香港資本市場的獨特優勢稱,到了1970年代,為推動經濟多元化轉型,港府推行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取消外匯管制、解除黃金進出口管制、允許港元浮動、解除銀行牌照發放禁令、取消利息稅等,推動了香港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可以說,這套系統的建立為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提供的服務積累良好的基礎。
「香港在地緣、語言及文化等多方面與內地較為接近,使得內地金融業在港經營布局的成本相對較低。」高明續指,香港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運行規則和制度體系,因此內地金融機構往往選擇將香港作為國際化經營的第一站。
回顧H股來港上市的序幕,那是1993年青島啤酒(168)來港上市時。香港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表示,上世紀90年代是內地改革開放最熱烈的階段,當時很多國企,如四大銀行都紛紛來港上市,香港為這些企業的集資起了很大的作用。
緊隨青島啤酒,上海石化等公司也開始試水H股,內地企業陸續通過對接香港進入海外資本市場。除了國企,赴港上市潮中也不乏民營企業的身影,如騰訊(700)就在2004年來港掛牌,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壯大成市值超過2萬億的企業。今年,小米(1810)作為「同股不同權」的企業成功來港上市,更是香港股市的里程碑,為內地企業特別是新經濟企業集資融資,開拓了新的渠道。
另外,1997年香港回歸後,一批「中字頭」企業選擇了香港市場並開始嘗試A股和H股同步上市。40年來,隨着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香港陸續上市,中資股從國企「一枝獨秀」轉向各類企業「百花齊放」,從傳統製造業領跑轉向新興行業「後浪推前浪」。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成為了內地企業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內地企業通過到香港上市,促進了公司改革和企業治理、利便了人才引進、提高了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引導內企了解國際規則
2013年,青島啤酒参加H股20周年誌慶。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右二)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右)、港交所前主席周松岡(左)合影留念。資料圖片
華大證券行政總裁楊玉川認為,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對內地金融開放起到了兩方面作用:「首先,改革開放之初,內地企業普遍缺乏外匯和資金,來香港上市融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重要的外匯和資金問題,為企業的快速發展增添了動力。」
「其次,在香港上市融資促使內地監管部門和企業,開始熟悉和了解國際市場與國際規則,為內地監管制度的進步和規範化、為內地企業管理的規範化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並為內地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作用。」楊玉川說。
楊玉川續指,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充分發揮了聯通內地和世界的橋樑作用,在把內地企業介紹給全世界投資者的同時,亦把外國的資金引進了內地。香港還利用自身對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規則的熟悉、對內地文化的了解,扮演了「師傅」角色,引導內地企業慢慢了解和熟悉國際市場和國際規則,同時也協助內地企業將其各方面情況,以外國投資者較為熟悉和理解的方式介紹出去。
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並連續多年呈現雙位數字增長,賺取了不少外匯。張華峰指出,目前香港除了幫助內地企業集資,還可以引入好的機構給內地企業投資,並且介紹內地企業去海外上市收購,尤其是在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相關企業和基建公司,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向外投資。
打開互聯互通集資新渠道
2014年騰訊控股在港上市十周年之際,宣布將股份拆細由1拆5股,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及擴大股東基礎。
內地金融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內地和香港在金融業上的互聯互通更加緊密。隨着2014年的「滬港通」、2016年的「深港通」和2017年的「債券通」相繼開通,香港的橋樑角色更加突出。
根據香港證監會的統計,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目前每日北上資金的成交額在內地交易所中佔比為2.3%,每日南下資金的成交額在港交所佔比為6.4%。2017年「北水」淨流入增加,成為了推動港股股價上揚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今年上半年,「債券通」的「北向通」機構投資者已有356家,覆蓋了21個國家和地區。
楊玉川指出,「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相繼開通,為內地市場打開了一個引入國際投資者的新渠道。他又表示,由於對金融安全的重視,內地一直實行資本管制,而通過香港用互聯互通的方式引入國際投資者資金,既減少了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的障礙,又保持國家對資金的監管,是一個兼顧金融開放與金融安全的好辦法。
另外,互聯互通措施的實施,不僅增強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內地市場的信心,還便捷了外國投資者投資內地的操作,對提升內地資本市場在全球地位很有幫助。近年越來越多國際指數納入內地A股和債券,楊玉川預計,投資內地資本市場的國際資金將持續增長。
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集了較多的國際投資者。楊玉川強調,香港和內地的互聯互通措施順利實施,為內地市場繼續開放並與更多的國際金融中心建立類似聯繫,做了很好的示範,並堅定了內地金融市場擴大開放的信心。
展望未來,國家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亦會更加與國際接軌,陳茂波認為,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可以從七個方面進一步助力國家邁向高質量發展。第一,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中心和專業服務中心,為項目提供各種不同的融資工具和專業服務。第二,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香港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服務可為大灣區內居民提供國際化的理財服務。第三,「同股不同權」允許高增長的創新經濟公司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可以讓金融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第四,繼續深化本港和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持續協助內地金融市場與國際對接,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第五,在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繼續以優惠的稅務政策,完善的國際網絡,保護投資協議和豁免雙重徵稅協議,成為這些企業國際業務的總部和財資中心。第六,發展香港的債券市場,吸引更多內地和海外企業來港發債。第七,匯聚和培訓人才,讓香港經濟持續往高質量方向發展,競爭力不斷領前。
官員及專家觀點
陈茂波:香港成為內地企業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
高明:香港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運行規則和制度體系。
张华峰:香港除了幫助內地企業集資,還可以引入好的機構給內地企業投資。
杨玉川: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促使內地監管部門和企業開始熟悉和了解國際市場、國際規則。
莊太量:改革開放對香港來說是歷史機遇,內地和香港是互相幫助、互相依賴的。
助內地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2018年7月,小米作為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資料圖片
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之間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不止體現在金融領域,貿易領域亦如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接見港澳各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時指出,國家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和澳門利用擁有歐美市場配額等優勢,為內地帶來了大量出口訂單。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香港80%以上的製造業轉移到珠三角等地,促進內地出口導向型製造業迅速發展,助推內地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創造珠三角地區就業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兼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國家改革開放對香港來說是歷史機遇,內地和香港是互相幫助、互相依賴的。1990年代中期香港人工成本高,內地人工成本相比之下十分低廉,製造業的轉移為香港節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另外,莊太量指出,由於香港在地理位置上臨近珠三角地區,香港通過製造業北移,為內地帶來了資金和技術,還為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帶來了許多就業機會。
根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數據顯示,雖然1990年到2013年,本港製造業所生產的總貨值持續下降,但這些貿易公司所負責管理生產的總貨值,卻從1992年的1970億元增至2013年的6292億元,2008年更高達7808億;最高峰時期的珠三角港資製造企業數目一度超過5萬家,聘用工人接近1000萬名。
在這個過程中,香港企業家的角色一直在轉變,從管理香港的工廠,到管理珠三角地區大大小小的生產基地,並成為聯繫區內與世界直接投資的主要管道。
金融助推器角色將更突出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融入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其後,內地與世界的貿易得到蓬勃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120多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改革開放40年間進口額增長170倍。
莊太量認為,香港對內地的貿易投資,為中國內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起到了鋪墊作用。他續指,中國加入WTO以前,香港在內地投資興建廠房,並為內地帶來了成熟技術,這些都是中國順利加入WTO的基礎之一。
隨着內地其他港口和貿易的發展,莊太量認為,香港對內地貿易的橋樑角色已經減弱。展望未來,相信香港對內地經濟發展的角色也更偏向金融領域,如在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助力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