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兩地恩德相結腹心相照 同胞知心血濃於水

2018-11-22
来源:香港商报

  2016年5月11日,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程正式貫通。時任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貫通儀式。資料圖片 

  【香港商报网讯】改革開放40年來,除吸引港人北上投資興業外,亦有大批港人投身內地的公益事業,希望幫助國家擺脫貧困、實現富強。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接見港澳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在講話中點名讚揚了已故的邵逸夫及田家炳等慈善家,並引用古人語「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來形容兩地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香港商報記者 黃雪峰

  習近平稱:「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廣大港澳同胞到內地投資興業,不只是因為看到了商機,而且是希望看到內地擺脫貧困、國家日益富強。大家無償捐助內地的教科文衛體和扶貧濟困等公益事業,不只是為了行善積德,而且是基於與內地人民的同胞之情。比如,邵逸夫先生對內地公益捐款超過100億港元,田家炳先生為了捐助內地教育慈善事業甚至賣掉自己的別墅,晚年租着公寓住。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香港『愛心義工』黃福榮先生冒着餘震救人,不幸遇難。每一次內地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港澳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表現出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邵逸夫:100億港元貢獻國家

  享年107歲的「影視大亨」邵逸夫,是最為內地熟知的一位慈善家,以他名字命名的「逸夫樓」遍布內地與香港的大學校園。他一生熱心公益,致力推動教育事業,在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系統地進行慈善捐款,自1985年起,每年平均捐出逾1億元贊助內地各項社會慈善項目,用以改善人民生活、貢獻國家。截至2012年,邵逸夫在內地捐建的大、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範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項目高達6013個,累積在香港和內地的慈善捐獻達100億港元。

  邵逸夫是最為內地熟知的一位慈善家,以他名字命名的「逸夫樓」遍布香港和內地,累積在兩地的慈善捐獻達100億港元。資料圖片

  此外,每當國家遇上導致嚴重傷亡的自然災害,他均會慷慨捐款,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他向教育部捐款1億港元,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他再向災區捐款1億港元。

  助家鄉發展文教事業

  出生於上海的邵逸夫,祖籍浙江寧波鎮海,他生前一直關注故鄉的文教事業。事實上,他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不僅多次到訪鎮海,先後6次向浙江大學共捐款2.41億港元,並捐款4000多萬港元幫助家鄉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包括捐建寧波的寧波大學圖書館、教學樓、劇院,以及在其祖居地建設康樂園等。

  由於邵逸夫對國內的貢獻良多,中國科學院於1990年將2899號行星定名為「邵逸夫星」。回歸後,他獲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在2008年再獲國家民政部頒發「中華慈善終身榮譽獎」。他在晚年時眼見部分對世界有貢獻的科學研究未納入諾貝爾獎項目內,於是在2003年成立全球性的科學獎項「邵逸夫獎」,以表彰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天文學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被外界譽為「東方諾貝爾獎」。

  田家炳:「中國百校之父」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前半生白手興家,其後為慈善事業捐出大部分財富,並將心力投入「文教興國」的崇高理想之中。他一生在全國捐助辦校逾三百所,到了晚年甚至將居住了37年的大宅出售,把所獲5600萬元全數拿出資助內地學校,自己則甘作「無殼蝸牛」、租住公寓。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獲國家主席習近平讚揚。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一生愛國愛港愛鄉,創辦「田家炳基金會」,重點支持捐辦學校,興教育才,推廣文教。 資料圖片

  田家炳在1919年生於廣東省梅州,16歲時父親早逝,因而棄學從商,肩負持家重任,年僅18歲遠赴越南從事家鄉瓷土生意,成為越南最大瓷土供應商。2年後轉往印尼發展橡膠工業,到1959年印尼發生排華事件,田家炳舉家遷來香港定居,並在屯門填海建廠,生產塑料薄膜及人造皮革,有「皮革大王」之稱。

  田家炳一生愛國、愛港、愛鄉,他於1982年捐出八成財產創辦「田家炳基金會」,重點支持捐辦學校,以「安老扶幼,興教育才,推廣文教」為宗旨。1983年在香港創立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園」。他堅信「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一直支持香港及內地的教育發展。他在國內捐建了93所大學,逾200所中小學、專業學校及幼兒園,以及180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擁有「中國百校之父」美譽。

  為慈善甘當「無殼蝸牛」

  田家炳在1984年將生意交由子女打理,自己則全力投入基金會工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金融風暴後,將居住的九龍塘大宅以低於市價出售,並將所得的5600萬元捐予基金會,用作資助內地幾十所學校。當時年過8旬的他自此成為「無殼蝸牛」,一直租房居住。在2003年,田家炳基金會已經超支,但他為了幫助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取得有時間限制的配對性籌款,不惜向銀行貸款600萬港元,捐給兩所大學。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為玉樹災區捐款100萬元。 資料圖片

  到2009年,他進一步將名下僅餘的4座當時總估值達20億港元的工貿大廈業權轉予基金會,並邀請社會人士加入基金會決策機構,自己則退任為榮譽主席,使基金會從由家族管理轉為由社會人士共同管理的慈善機構。

  黃福榮:「愛心義工」現港人之光

  香港多年來不僅熱心賑濟內地災情,甚至有港人赴內地捨身救人,事迹象被廣為傳頌。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愛心義工」黃福榮冒着餘震救人,雖然成功搶救出3名學生和1名老師,自己卻不幸遇難。之後他獲國務院追授「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榮譽稱號,並被特區政府追授金英勇勳章,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更在講話中特意點名讚揚。

  生於1964年7月6日的黃福榮,原本是一名集裝箱貨車司機,2002年起積極參與內地慈善工作。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當時身在災區的黃福榮得悉6名學生及老師被困危樓,兩度衝回樓房救人,就在第二次折返時遇上6.3級餘震,在樓房完全崩塌一刻,他把身旁3名學生奮力推到房子邊緣,自己卻不幸犧牲。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愛心義工」黃福榮捨己救人,其後獲國務院追授「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榮譽稱號,並被特區政府追授金英勇勳章。 資料圖片

  黃福榮的遺體於4月18日經深圳灣口岸運回香港,多名主要官員均有出席迎接儀式,靈柩當時蓋上香港區旗以示敬意。其家屬在5月6日於紅磡世界殯儀館設靈,大批市民到場悼念。為表彰他為地震災區的救援義舉及慈善工作,特區政府追授金英勇勳章。

  國務院亦於2010年8月13日對黃福榮進行表彰:「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期間,正在當地做義工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黃福榮,不顧個人安危,兩次衝進坍塌的孤兒院,搶救出3個孩子和1名老師後不幸遇難。黃福榮生前長期從事義工工作,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他主動到災區做了兩個多月義工,並到青海高原關心照料孤兒。他多年來一直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彰顯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義工精神,堪稱義工楷模。為表彰黃福榮的英勇事,國務院決定追授他『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榮譽稱號。」

  港人熱心捐款牽掛祖國

  香港與內地同胞血濃於水,每當內地遭受自然災害,港人總會熱心伸出援手,為受災民眾紓困解難。中聯辦專為接收社會各界而設的賑災專戶,在過去20多年間,累計收到善款逾35億港元,見證香港同胞對內地災區、祖國人民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支援和牽掛。

  2010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左二)等在慶祝佛曆2554年佛誕節吉祥大會上,把306.8萬港元支票交予時任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左一),請他轉交予青海玉樹地震受災群眾。 資料圖片

  賑災專戶管理員高明早前在中聯辦網站撰文,介紹賑災專戶成立的淵源與接受善款的數字。據介紹,賑災專戶源於1991年新華社香港分社(香港中聯辦前身)用於接受香港各界為華東地區特大水災捐款而設立的救災專戶,當年災區收到來自香港的善款和救災物資總值7億多元人民幣,佔當時整體捐款四成以上。

  此後,內地每遇重大自然災害,賑災專戶都會收到港人熱心捐款。1996年2月雲南麗江發生7級地震,港人通過救災專戶捐款3346萬元人民幣、1.67億港元和10萬美元;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地震災區收到的香港賑災捐款總額高達7.08億港元;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6級地震,賑災專戶收到善款1.39億港元;同年8月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賑災專戶收到3804萬港元。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