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姚公白先生:古琴艺术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2018-12-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王晓蕾报道:古琴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姚公白先生,日前在深圳谷风琴舍以琴会友,以“琴乐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为题,讲述“琴文化”的发展历史,并现场演奏了一曲《平沙落雁》。

  琴是小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复兴,作为传统文化“高士代表”的古琴也被推至台前。针对当下的“古琴热”,姚公白先生认为是一件好事,“这是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人们有钱有闲了,想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允许大家先进门,再慢慢熏陶。”

  但与此同时,姚公白先生也强调,琴是“小众文化”。“纵观古琴发展史,在先秦时期,它是贵族身份象征;两汉时期,文人介入之后, 古琴变成了表志抒怀的载体;至晚清民国,还有人在弹琴。几千年来,琴一直不绝不灭,就是因为它的民间基础太好了。”

  姚先生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单独的某一个方面,而是整个琴乐、琴学体系的传承与发展。如琴制沿革、指法开拓、琴谱革新、琴曲流变、流派风格、琴学研究等方面无一不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古琴是文人之琴

  千年以来,古琴的传承自有其体系和方法。中国古琴的琴谱只记录古琴的弦位、徽位和指法,无明确的节拍、速度标记,要靠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水平、经验来定拍、定句、定调,这一译谱过程叫打谱。姚公白先生的父亲姚丙炎就是打谱大家。

  在讲座中,姚公白先生分享道,古琴琴谱与五线谱不同,不是“千人一面”,“不同的人演绎的曲子完全不一样。”姚公白先生表示,中国古人如此聪明,而古琴谱之所以不记录明确的节拍、速度,就是希望每一首曲子,经由不同琴家的演绎,赋予不同曲目个性化的味道。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琴的传承讲究“口传心授”,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不能说不好,只是“味道不同”。与此同时,姚公白先生强调,古琴是文人琴,他更建议大学生学习古琴。“学古琴一定要有文化积淀。”

  谈及琴的流派,姚公白先生表示,在琴乐的传承发展中,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铸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与地区方言,受地域文化习俗、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各地风格不同的古琴流派。唐宋以后,大多数古琴流派的称谓都与所处地域有关,如浙派,虞山派、蜀声、吴声等。而流派之说,是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专业院校的古琴教学只是代表了某一种的教学方法。

  关于姚公白先生

  姚公白先生1948年生于浙江杭州,自幼爱好音乐,从其父姚丙炎先生学琴,深得浙派姚门精髓,并曾受教于吴振平、张子谦先生。姚公白先生受深厚家学功底浸润,继承了姚门的主要风格和内在韵味──节奏明快、细腻精当、清新淡雅、寓动于静,并以右手轻灵、下指干净、挥洒自如的特点著称,积数十年来操缦不辍、清心内养之功,渐入纯净自如之境,琴品如其人品,在传统琴人中独具一格,以弹奏姚丙炎先生打谱之琴曲最具心得。

  姚公白先生的代表作有“胡笳”系列、《广陵散》、《乌夜啼》、《孤馆遇神》、《秋宵步月》等大小琴曲数十首, 又有自己打谱的《高山》、《鹤鸣九皋》、《泽畔吟》、《颐真》(均为《神奇秘谱》)等,对于古琴古指法、琴曲演变、律学等亦深有研究,颇具心得。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