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降落过程(示意图)。 新华社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中部冯·卡门环形山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2点23分升空后,经过110个小时的飞行,12月12日在距离月球仅100千米的位置实现了“太空刹车”,即近月制动,让航天器减速,使其被月球引力捕获。在发射26天后,这颗3.8吨重的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嫦娥四号”背负众多的科学探索任务,其中一个任务可能更让人关注,因为它关系着生物是否能在月球生存,以及随后而来的是,人类是否可以移民月球。
这项任务就是实施“月面微型生态圈”试验。通俗地说,就是在一个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里,装入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营养液和空气等,通过光导管引进月球表面自然光线,并且保持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差的外界条件,以及1-30摄氏度的湿度和适当的湿度时,考察动植物是否能在月球表面生存。
当然,月球是否欢迎“地球来客”并非三五日就能定夺,而是需要一定时间或较长时间,后者也要满足月球“移民”的条件,最低条件是是否适宜月球环境,最高条件是不能对月球有害并共建月球。
地球来客是否适宜月球,主要是看能否适应月球上的辐射、气候、温度、大气和水等自然条件。这些情况目前来说多是未知数,但是从已经完成的一些研究中可以获得部分解读。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刊物《地球健康》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描述,如果人类能在月球生活,那么月球上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险将不是宇宙射线、高能粒子等辐射,而是月球尘埃,其中包括大量的有毒和致癌物质。人们如果长期接触月球灰尘,不仅会导致肺部出现严重问题,还会引起炎症和发生癌变。也就是说,过去人们认为人类移居太空和其他星球的主要危险——辐射,并非月球对人类不友好的第一大障碍。
而要解决最危险的月球上尘埃,似乎比解决辐射更容易一些。在月球设计和研制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居室的系统,甚至有必要研发一种带电的让月球尘埃不粘的材料,或者建造清除宇航服表面颗粒的气闸室,就能解决难题。
英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也提示,在月球上生活,辐射并不会让人早死,至少对男性宇航员是如此,他们没有因辐射而减少寿命。
不过,这项研究也有缺陷,因为参与研究的宇航员逗留太空的时间不算太长,因而接受的辐射量也不算多。在未来,如果宇航员执行任务的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会接受更长时间的辐射,这一研究的结论也要等待进一步证实,而且这项研究也没有分析女宇航员的情况,因此是一个不太完整的研究。
当然,这只是人类进入月球或其他星球的第一步,辐射、尘埃等也只是其中的危险之一,可能还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并不知晓。就目前的认知而言,在月球两极的一些陨石坑里发现了大量的水资源,或者人们可以在月球融冰为水,以3D打印建造房屋和生活工具,再加上如果“嫦娥四号”带上月球的马铃薯与拟南芥种子等能种植并收获等,就证明,月球可能对人类还是比较友好的。
当然,如果经过探索,发现月球对人类并不友好,也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人类定下心来,只有地球才是人类的家园,需要更加细心努力地呵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