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美联储按兵不动 放弃进一步逐渐加息措辞(声明全文)

2019-01-31
来源:新浪美股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美联储2019年首次FOMC议息会议决定暂不加息,保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2.25%-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并承诺未来的举措将耐心进行,并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

 

  在周三的一份声明中,美联储一致投票决定将政策利率维持在2.25%到2.5%之间。

  与此同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份声明显示,如果条件允许,政策制定者将考虑调整其债券投资组合的减幅。官员们在声明中还表示,他们预计银行准备金将“充足供应”,这表明,一旦准备金削减完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保持可观的规模。

  与过去几年的政策有所不同的是,美联储放弃了“进一步渐进加息”的措辞,并表示它正在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做法。

  声明称,“鉴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以及通胀压力减弱,在决定未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以支持这些结果时,该委员会将保持耐心。”

  这一举措是在10月初美股市场开始一段动荡时期之后出台的。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一次问答会议上表示,美联储距离采取中性增长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番话震动了华尔街,并将市场推入漩涡,主要股指一度触及熊市区域。

  鲍威尔在12月再次惹恼投资者,当时他表示,美联储减持资产负债表上债券的计划处于“自动驾驶”状态。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周三的声明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

  该委员会将其对经济增长的评估从“强劲”下调至“稳健”,并指出其通胀指标“最近几个月有所下降”。

  声明还删除了“风险平衡”部分,即委员会试图量化经济增长高于或低于预期的可能性。

  此外,官员们还讨论了资产负债表问题,这一问题在FOMC会议之后的几分钟内就被提了出来。

  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单独的三段声明,指出“目前提供有关其长期实施货币政策计划的额外信息是适当的。”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主要由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成,美联储购买这些证券是为了在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降低长期利率并刺激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前,美国的资产负债表还不到1万亿美元,但在其鼎盛时期达到了4.5万亿美元。

  从2017年10月开始,美联储开始允许每月有上限的证券收益滚转,同时对其余部分进行再投资。美联储官员原本预计股市下跌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但自那以来,投资者对“量化紧缩”(而非宽松政策)的态度变得敏感起来。

  在本周的会议上,FOMC明确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它愿意重新考虑该计划,而不是像鲍威尔建议的那样自动进行。

  该声明紧密地反映了2017年年中政策正常化文件的措辞,但将其单独纳入自己的文件的决定引人注目。

  声明称,“委员会准备根据经济和金融发展情况,调整完成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任何细节。”

  此外,声明还表示,如果未来的经济状况需要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仅仅是通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来实现的话,美联储“将准备动用其所有工具,包括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构成。”

  声明的后半部分值得注意,因为美联储官员一直强调基准基金利率是政策的关键工具。

  以下是美联储周三在华盛顿发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政策声明全文:

  自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月份会议以来收到的信息显示,劳动力市场继续走强,经济活动一直在稳步上升。近几个月里就业增长总体强劲,失业率保持低位。居民支出继续强劲增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则从去年早些时候的快速增长中放缓。同比而言,总体通胀率与剔除食品和能源项目的通胀率依然接近2%。尽管近几个月基于市场的通胀指标已经走低,但基于调查的较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几乎没有变化。

  为履行其法定职责,委员会寻求促进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为了支持这些目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维持在2.25%-2.5%。委员会继续认为,经济活动的持续扩张,强劲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通胀接近委员会的对称性2%目标是最可能的结果。鉴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以及通胀压力减弱,委员会在确定未来如何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以使其可适于支持这些结果之时将保持耐心。

  在确定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未来的调整时机和幅度时,委员会将评估已实现的和预期的经济形势与其充分就业目标以及对称性2%通胀目标的对比情况。这方面的评估将考虑广泛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通胀压力与通胀预期指标,以及金融和国际动态的数据。

  投票赞成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本次货币政策行动的委员为: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副主席John C. Williams、Michelle W. Bowman、Lael Brainard、James Bullard、Richard H. Clarida、Charles L. Evans、Esther L. George、Randal K. Quarles、Eric S. Rosengren。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