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中国科幻,不能毁在脑残粉手里

2019-02-11
来源:新周刊

  

《流浪地球》之后,中国科幻电影踏上征程。/ 电影《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扇缓缓开启的大门,透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线光芒。中国科幻是条漫长的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刘慈欣这样的老前辈作者,但或许并不需要脑残粉。

  “我最喜欢刘慈欣的一点就是,他可以把这些高高在上叫嚣文学名词的人气的嗷嗷直叫……你尽可以说他是迎合理科生与科研民工,对善良与人性光辉充满敌意。怎么啦,理科生就不能发展出自己的爽文了?”

  这是一条经典的讨论刘慈欣作品为何好的微博:我之喜欢刘慈欣,是因为他的作品是理科生的、技术的、反文科生的、反诗意的、反人文的......每当大刘成为大众讨论科幻的话题中心,这样的言论绝对不会少见,这次也不例外。

  如今我们迎来了所谓的“科幻元年”,中国科幻作者和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已经拥有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我们对科幻的欣赏能力却并不见得提高了多少。中国科幻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刘慈欣这样的老前辈作者,但或许并不需要脑残粉。

只有几个代表人物的中国科幻,毕竟还显单薄。/ 百度百科

  他们喜欢的不是科幻,而是黑暗森林法则

  再也没有比“黑暗森林法则”更深入中国读者头脑的科幻概念了,前不久科学家连续发现深空信号的新闻,被营销号大肆炒作为“疑似外星文明”之后,票圈被“不要回答!”刷屏了整整一天一夜。

  对陌生高级文明的担忧和对技术优势的极端推崇,是《三体》狂热粉的显著表现,《三体》能在中国衍生出众多黑暗森林法则的信徒是有道理的,不少人总能在漫长的历史中找出事例,来作为这套小说理论的佐证。

  不少评论者都认为,强调技术优势、强调控制、宣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面对生存问题这些元素都表明《三体》是一部有着“黄金年代”色彩的科幻小说,而彼时的西方科幻作品,大多宣扬探险精神和技术乐观主义——某种程度上,科幻文学就是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产物。

  长期“难产”的电影《三体》曾抛出一张红岸基地的海报。/ @三体电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指望安土重迁的中国人理解《星际迷航》那种扬帆远航驶向宇宙深处的豪情难上加难。《三体》作为一部带有浓厚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作品,能够大火特火也就不难理解。

  很多中国读者刚入门科幻世界后就拒绝了诸如《基地》《沙丘》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可惜。尽管刘慈欣本人说过,星际探险和深空文明一直都是他写作的重点。

  相比于更广阔的科幻世界,我们头顶上的这片科幻星空多少缺乏诗意。祖传的深海恐惧症移植到宇宙身上,担心哪一天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就会有黑船来袭;要么就把这种惧怕转为对无敌技术的痴想,期望用科学和烈火凌驾群星之上。

  这大概是刘慈欣作品中被诟病最多的一点——尽管这并不会有损于大刘的成就和价值。

  刘慈欣作品中的缺憾也是明显的。

  科幻文化的沃土,不分文理科

  让我们先明确这么一个原则:科幻小说首先应该是小说,不存在只强调科技概念不强调文学性的科幻小说,否则那只能被称为设定集或者背景介绍。

  阅读科幻小说是有门槛的,这取决于作者怎么阐述脑海里的种种设想,而《三体》的门槛对于广大文科生而言并不低,刘慈欣的大部分小说也是如此,只是这实在不该称为某种优越感的来源。

  即便是大刘本人,对于“硬科幻”和“文学性”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选择。以《流浪地球》为例,刘慈欣曾明确提到过,自己是个“飞船派”,用发动机推动行星进行星际旅行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但“从文学角度看,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那些仅以作品难读为豪的狂热粉丝,与大刘为了科幻美学而部分牺牲硬科幻要素的创作宗旨似乎也背道而驰了。

  大刘长期生活工作的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娘子关古镇。

  平心而论,《三体》中刘慈欣阐述想象力的方式是生硬的,他在写作上的劣势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书中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过于薄弱,再比如某些时候文笔的短板。作为一个隐于大山的工科男,这样的局限性情有可原,一些狂热粉的过分解读,恐怕要令大刘本人也哭笑不得了。

  在刘慈欣和很多中国科幻作者的文学世界里,人群总要走向盲目,温情常常败给冷酷,一切皆可用技术解决。作为文艺作品这无可厚非,但在一些读者那里,它们成为工业党和理工党情绪宣泄的出口,这无疑也是对这些作品价值的低估。

  老照片里的大刘,一点都不科幻。

  “饭圈”对于中国科幻来说过于奢侈了

  “饭圈”是文娱行业高度发达的表现,它关乎工业化制造明星,并在互联网时代怎么进一步强化粉丝社群的问题,但这应该是一个繁荣之后再讨论的问题,暂时不适用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

  如果我们有了托尔金和马丁大爷,我们当然可以争论史诗奇幻应该高魔还是低魔;如果我们有了《权力的游戏》,那我们当然可以争论小说好看还是剧集好看(当然是小说更好!)......

  可是根据流行的说法,我们才进入“科幻元年”,中国作家的科幻小说刚刚在国际上建立声誉,中国的科幻电影才刚展现国际水平的制作水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粉丝们就急着自分营垒,实在是为时过早。

  只知道大刘,而不知道韩松、王晋康、宝树,不知道更多中国科幻作者和国外科幻作者的读者大有人在。/ 科幻作家韩松

  进一步说,中国科幻落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低下的欣赏水平,以及极端不友好的讨论氛围。

  认为黑暗森林就是宇宙终极秘密的读者,拒绝了更广阔的宇宙,不认同黑暗森林的读者则干脆拒绝了科幻文学;因为某些演员和某些言论,社交网络上充斥着不加思考的一星和五星;还有许多不止于科幻作品的讨论,比如“有吴京就不看”和“承认《流浪地球》很棒很难吗”之类的暴戾话语早已溢出了科幻的边界,却成为讨论的主流。

  当然,这样的风气却不仅仅存在于科幻作品,但对于刚刚有所成就的中国科幻文学和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样非黑即白的盲目捧杀和匆忙否定,很难不叫人担忧。

  对中国科幻生态更不利的是,这种超英赶美的心理期待超越了作品本身,变成了对“我们有能获奖的小说”“我们有能媲美好莱坞的电影”的追求。拿了奖的作品受到高度关注,而没拿奖的就默默无闻;场面大特效好的电影票房大卖,那成本低故事好的电影会不会被埋没呢?

  最经典的科幻电影之一《太空漫游2001》,上映于1968年。

  烧钱搞特效只是科幻电影的入门而已,《流浪地球》这个开门红的确不错,但不能因为“这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就不允许差评,即便某一天我们有了伟大如《太空漫游2001》的作品,也应该有让人们鸡蛋里挑骨头的底气。

  中国的科幻元年是热闹的,同时也是混乱的,但希望它的未来是广阔而不是狭隘的,是充满希望而不是带着陈旧牢骚和过时偏见的。

  希望经过这些人的努力,中国观众和读者能够真正欣赏磅礴瑰丽的科幻世界。/ 《流浪地球》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