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繼續領跑。資料圖片
近期,內地城市紛紛披露「年度成績單」,在GDP數據的背後,由於生產和資源要素的有限性和供不應求,使得各城市之間的競爭白熱化,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激烈。
目前內地城市競爭激烈程度甚至可以用「城市戰爭」形容:北上廣深強者恆強,但仍面臨來自其它城市的挑戰;不少省內城市超越省會城市的現象由來已久,這更多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近來各地上演搶「人」大戰,凸顯內地城市競爭的白熱化,預料未來「人才大戰」仍將持續。專家建議,城市應更多關注長遠發展當中的戰略性問題。香港商報記者 廖非凡
計在長遠乃王者之道
近期,全國各地的「年度成績單」披露已接近尾聲,2018年GDP總量前十城市排名已經悉數出爐,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和杭州。
儘管2018年全國經濟總量前十城市排名與2017年相比沒有變化,但值得注意的新看點是,增速由中西部城市領跑,但重慶今年增速回落;北京GDP突破3萬億元,北京和上海的「經濟第一城」之爭好戲連台;深圳躋身亞洲城市前五,穩超廣州;此外,北上廣深無一「掉隊」。
中國的城市競爭,除了在GDP總量上你追我趕,還展開了「人才大戰」,在人均GDP上的比拼也各有不服,二線城市渴望躋身一線城市,有些省會城市還被省內城市強壓一頭。並且在城市競爭當中,有的獨領風騷,有的笑看風雲,有的謀求更上一層樓;而有的慌了,還有的暗自落淚……競爭方位、競爭表象不一而足,比「白熱化」更合適描述中國城市之間競爭的詞語是:「戰爭」。
城市之間的競爭何至於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對本報所分析的區域競爭緣由,可用來解此疑惑:即中國城市間的競爭亦存在雙向,向上爭政策,向下爭市場。
深圳綜合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堅同樣表示,儘管中國正在轉變發展理念,但目前對城市的發展考核還是以GDP這種數量化的考核為主。城市要保證這些數量型指標繼續增長,而且要比別人增長得更快,只能想盡辦法去集聚更多的資源。但無論是生產要素還是資源要素,對於全國城市發展的需求來講,都是供不應求的,造成了城市之間激烈的競爭。這說明新發展理念的落實,還有較長的路要去走,城市之間要從白熱化的競爭中解脫出來,去考慮長遠發展當中的戰略性問題。
排名非絕對 挑戰不會少
中國的城市發展無論「風口」如何轉變,「北上廣深」都處變不驚,因為它們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晴雨表,其發展脈搏和國家經濟高度共振,這也是北上廣深被稱為「一線城市」的本質。
北上廣深之所以引人注目,與其城市體量是分不開的,四城GDP總量約佔全國九分之一,穩居內地城市GDP前四。2018年,北京市GDP為30320億元,同比增長6.6%;上海市GDP為32679.87億元,同比增長6.6%;深圳市GDP突破2.4萬億元,同比增長7.5%;廣州市GDP為2.3萬億元,同比增長6.5%。
對於北上廣深的競爭力如此強勁,宋丁分析,北京、上海一直是直轄市,國家在這兩座城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投入力度是全國最大的,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上海和北京GDP總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一、第二。而深圳有經濟特區背景,毗鄰香港,廣州也是傳統上華南最大的工商貿易城市,這些優勢都被發揮了出來,造就了各自的經濟騰飛。此外,改革開放40年來,這四大城市的區位優勢、門戶優勢、經濟優勢,加上人口和資金的聚集,都決定了他們的競爭力始終強勁,且到目前為止這種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變,未來競爭優勢仍會延續。
廣州發展面諸多挑戰
北上廣深不僅要面對全國城市的挑戰,四城間的競爭同樣激烈。2018年度GDP,北京正式進入「3萬億俱樂部」,其與上海的經濟第一城之爭再加看點。而據2017年度GDP數據,「北上廣深」已經變成「北上深廣」,近年廣州不僅被深圳超越,「掉隊」一線城市的說法也甚囂塵上。
宋丁指出,在一線城市內部發生深圳超越廣州這種位次的變化表明,一線城市排名雖穩定,但並非絕對,北京和上海兩城也會面臨其他城市的挑戰。
據彭堅分析,作為千年商埠在廣州,其大型外資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的創新活力,形成了此消彼長的關係。在傳統日化市場日益飽和,汽車業慢慢進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創新產業沒有成長起來,所以廣州的發展逐步面臨諸多挑戰。
城市比拼政策與市場並存
近期,多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省會擔當」,發揮好對全省的聚集輻射效應。共性的背後,是廣州、呼和浩特、瀋陽、石家莊、濟南、南京和福州7個省會城市在GDP總量上被省內城市超越,而省會城市們也開始「慌」了。
2019年,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一些省會城市的?急,濟南已經「吞併」了萊蕪,南京的市政府工作報告連用三個「首位度」來表明提振南京的決心。此外,1月16日南昌市人大會議提出,今年南昌將充分發揮省會集聚輻射作用。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同樣提出,長沙要「突出省會擔當」。
其實,省會城市面臨省內城市的挑戰,這個話題由來已久。彭堅認為,省會城市功能定位是作為一省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而且過去也是這樣發展的,上述超越省會的省內城市,與承擔各省的「開放試驗田」有關,比如深圳和蘇州、廈門,都承擔着改革開放這種指向性的開放主題,所以他們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日前發文認為,省會城市是一省之錢袋子,省級財政的大部分都來自省會城市的貢獻,集全省之力發展省會,是理性的選擇。
宋丁則表示,各個省市的確是希望提高省會的城市首位度,提高省會在全省經濟總量結構中的比例。上述7個被超越的省會城市,說明在行政的引導力量之外,還有更強大的市場力量,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他表示,廣東省在政策上是傾斜式扶持廣州的,而深圳近兩年內能夠在總量上超越廣州,除了中央早期給的一些政策以外,主要還是靠自己與強大的市場機制。此外,深圳得益於毗鄰香港的優勢,加上國際化、市場化,以及相對超前的法制化等因素的結合,使得深圳在城市競爭和產業布局上獲得優勢,在經濟上後來居上。
搶「人」大戰全國上演
「創新之城」杭州GDP領銜新一線城市,圖為杭州舉辦的ADM亞洲設計生活創新展。 資料圖片
大約2016年,北京上海實施嚴格的人口控制計劃之後,深圳推出了該市史上最寬鬆的戶籍新政和最豐厚的人才補貼,緊接着是武漢、成都、長沙等城市跟進,「人才爭奪戰」逐漸成為全國性現象。
2018年,包括杭州、天津、廈門、瀋陽等不少城市對大學生、技能人才等降低了城市落戶門檻,並輔之以住房、就業、收入等諸多優惠政策;2019年1月,海口市發布放寬人才落戶的新政,在學歷、年齡等方面做出放寬。同月,廣州也在政府部門2019年第一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全新的「1+1+3」入戶政策體系,新政在引進人才入戶、積分入戶等方面都有相應放寬。
產業升級和城市戰略地位的提升,是這場「人才爭奪戰」的主要原因。宋丁分析表示,人才爭奪的火熱,說明現在城市依賴的原有的人才結構是難以支撐其未來的跨越式發展的,因此急需加速人才儲備來應對未來的挑戰、應對未來新經濟的發展。
宋丁指出,新經濟近年來發展比較快,像杭州、北京和深圳這些新經濟成分比較重的城市,都需要足夠的人才儲備,才能支撐其新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大城市在這個階段形成「人才大戰」,是在為以後的躍升做準備。
「新一線」異軍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份人才前景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人才供給和需求佔比排名最高的20個城市中,除了北上深廣,其它都是近年發展迅速的新一線城市,其中杭州和成都領銜。
具體到城市,截至2018年,東莞、青島、寧波、成都、無錫、杭州和蘇州這七座城市,本科和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均呈淨流入。就業數據印證了前面的專家觀點,即杭州、蘇州、武漢等二線城市,或者說新一線城市,在未來仍有機會與一線城市「肩並肩」。
2017年內地城市GDP破萬億的數量為14座,2018年數量達到17座,且後備軍數量眾多。在一二線城市差距縮小的情況下,二線城市有機會躋身一線城市。
據媒體分析,從近年的城市GDP數值來看,一二線城市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2001年城市間排名第一的上海GDP為5210.12億元,而十強末位的無錫是1360.11億元,上海是無錫的3.8倍之多。但到2018年,上海GDP雖然仍是第一,但其體量只有十強末位——杭州的2.4倍。
「一二線」差距縮小
宋丁認為,二線城市像武漢、天津、杭州和重慶等,在利用好自身優勢的情況下,未來完全有可能躋身一線城市。杭州近年風頭大盛,主要是利用了像阿里巴巴等企業帶來的新經濟優勢,現在匯聚全球的人才、資金速度非常快,其完全有可能利用新經濟的優勢形成彎道超車。
宋丁還指出,現在的一二線城市是個大致的分類,不是行政規劃的,是市場競爭結果。二線城市特別是強二線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基礎,去和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競爭。
彭堅亦表示,現在的一線城市是在過去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吸引了很多人才、資本,所以它們能夠率先完成資源集聚,成為一線城市。隨着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向縱深,從沿海到內地全面進行開放,加上城市化也是雙向的,既有中西部的人才和資本向沿海地區流動,也有沿海地區企業由於成本的高企,或者市場戰略布局的調整,在向中西部進行轉移。在資源雙向流動的過程中,其實中西部城市迎來了比過去更多的資源集聚發展和創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