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從《知否》看北宋中產女子的頂級單身生活

2019-02-20
來源:民國畫事

  這個年因為發燒、咳嗽和崴腳,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躺在床上追劇的年,70集的《知否》成為首選。平時很少看電視的畫事君不得不說這個劇還真是良心,起碼在美學上把北宋市井生活、官員家庭的陳設、用具、生活氣息都表現的相當准確和完整。

  看劇還有一個感想就是,我是比較注重生活品質的人,現在也算高質量單身了,上次拿回來一個建盞放辦公室喝茶,還被助理當寶貝給收到儲藏室。但這個劇里,隨處可見的建盞,湖田窯狗頭壺、甜白釉點心盤,官窯的酒杯,我覺得我這生活質量,還比不上一個宋代女子。

  比如《知否》里面的這幾個姑娘,除了要上學,學針織女紅,還要學會官宦家庭必備生存技能:插花、焚香、點茶、掛畫。其優雅高貴,真的讓人想穿越過去。有人可能說,這是官家小姐才這樣,但是看完後求知欲促使畫事君還真的特意去了解和查資料,宋代的美學特征,不是僅存在于官宦貴族階層,而是充滿整個社會階層的市井生活的雅致。其實《知否》中的盛家僅僅是個五品官,並不是什麼高官。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北宋的一個普通中產女子,能享受到的“小資生活樂趣“。

  插花

  首先是插花。中國的插花開始始于佛前供花。在宋代時普及為文人和一般平民的生活方式。宋代的插花貫穿于生活中的體現在于:對插花藝術的欣賞從富麗堂皇變成了清雅疏靜。

  《四時花籃圖 冬 》 宋 李嵩

  使用花籃插花這種方法後來也傳入日本,日本古時的傳統竹木花籃如今都上了拍賣會,最高拍出30多萬的價格,由影星劉嘉玲買入

  孔嬤嬤說道這種審美意趣時用了山水畫的詞匯“外师造化,內發心源”。這當然是編劇借用過去的。但是在書畫和史料的記載中,也許與當時的風尚確實暗合的,畢竟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是貫穿始終的。

  後來南宋孟元老寫的汴梁生活指南大全《東京夢華錄》就記載:當時的平民小戶對一戶人的生活品味評判標准之一,就是這家人的插花技藝。這就可以理解為,當時插花已經成了普及整個階層的生活方式。

  所以別看墨蘭作為白蓮天團的一員,但懟的還真的是大實話了。

  居住在汴梁的你很方便買花,《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當時花卉市場的繁盛。(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給了我們信息,當時汴梁城內已經有花商了。而且我們可以注意下買花的買主的穿着,也就是汴梁的普通市民。集市上把花買回來插上,一清早的精神頭都有了。

  《清明上河圖》中的花商

  正好說道《清明上河圖》,《知否》的汴京街景,大量借用了清明上河圖,連孫羊店、十千腳店,久住都造出來了,作為把清明上河圖每個角落都看過好幾遍的人,我當時看到就隔着屏幕笑出聲來。

放大圖片可以看到孫羊店的招牌

  北宋女子愛插花也有圖為證,你看下圖這位小娘子,估計對于自己插的花很滿意,洗手的時候眼神也不带轉移的。

  《盥手觀花圖》南宋

  小戶人家沒有園子也不打緊,若是天氣好,把香爐與花籃放在小軒窗前,也是精致的很。我們注意這幅畫台案邊上細煙繚繞的香爐。

  焚香

  這里就不得不說到焚香。

  玩畫是很費錢的,但是相對于玩畫,玩香才是更燒錢的行當,因為,焚香,它真的是在燒錢啊。

  中國人的香,不同于西方的精油是花香果香這些,中國的名香,都是些稀奇難得的玩意,比如沉香、麝香、檀香、龍涎香。《知否》中有專門教焚香的情節,用的就是沉水香,其實就是沉香,因為這種木頭在水中能沉下去,因此叫沉水香。沉水香這三個字一出,我就知道這節課很貴了……

  宋人的精致生活離不了香,當日的汴梁城肯定是終日香氣彌漫。焚香在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比較陌生。因為今天的焚香活動主要在寺院,用于和神明做交易。但是在宋代,是為了給整個日常家居生活增添情調的。有一整套的香道文化。

  別看孔嬤嬤說的簡單。

  但是實操起來是妥妥的高操作,就以劇中出現的“隔火熏香”來說。這是一種十分考究的用香方式。

  首先搗松香灰:這個步驟在于讓香灰蓬松利于香炭燃燒不容易滅。

  然後入炭:用火箸在灰中轉出一個可以放入香炭的小孔。香炭與香灰之間最好隔着五毫米的空隙,這個就是要根據經驗了,目測是手殘党的噩夢。

  其次抹灰:用火箸整理香灰成圓錐狀,力道不宜過緊。

  開孔與放置隔火片(此處是墨蘭與如蘭的撕X畫面,就不放圖了。)

  最後放置香材

  這是一種玩法,還有一種玩法叫香篆,即用香粉做出一個篆字來燒,燒完後的香灰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字。

  香材的品類又是一個大學問,較為常見出名的有沉香、奇楠、檀香、香丸、香餅等各種香品。宋代的交際中,若貴客來訪,現代人的待客是朋友來了有好酒、那會是朋友來了有好香。想知道自己在朋友心里什麼位置,進門後聞聞他用什麼香招待你心里頭就有X數了。

  繁復有繁復的好處,那就是這樣的焚香方式。如果手藝火候掌握的好,能燒上兩個時辰,香氣經久不散。也只有這種焚香方式《聽琴圖》中的宋徽宗才能臭美啊。要是隔個一小會兒蔡京要去倒弄下香爐,你腦補下那個畫面還雅的起來嗎?

  總之啊,必須得有錢有閑才行~

  《聽琴圖》宋趙佶

  掛畫

  掛畫,在宋代以前是貴族階層的室內裝飾手段之一,而且多是壁畫的形式。但是演變到宋代時,已經普及到了中產家庭和一般文人家中不可缺少的室內裝飾了。形式也變成了紙本或絹本的可移動部件,最著名的宣和裱,就是北宋宣和年間出現的裱畫樣式,一直流傳至今。

  宣和裱的最大特點是有兩條”飄带“,叫做驚燕,用途是當鳥飛到畫前時碰到這個,它就會動起來而使飛鳥驚吓而走,不會對畫造成損害。後來屋宇的封閉性越來越好,中國的驚燕就演變成了兩條裝飾,而日本還保留原來的樣式。

  掛畫雖字面意思是畫,其實也不僅限于畫作,也可是詩詞書法。形式內容根據主人自己的品味還有居室的功用來決定。

  比如劇中大娘子的臥室放的就是一幅山水畫。這里取的是居室功用。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山水畫有個功用叫做“臥游”。即用來足不出戶享受自然風光。

  而衛小娘房間里掛的是《李娘子鎮守娘子關》,這里取的是個人品味,表達了主人的道德追求。這幅畫也是衛小娘留給明蘭的遺物,告訴她,女子不靠丈夫,也能做出一番事業,這幅畫對明蘭形成外柔內剛的獨立性格,起了很大影響。

  連買進來的妾室簡陋的屋子里都有掛畫,這當然得益于宋代繪畫的繁盛發展,當時的普通市民,也有大把的好作品可以選擇。在汴京大街上,你買完花,順道還可以選張畫。

  宋代書畫交易十分普及。從現在遺留下來大量宋代的佚名畫,其實就是當時的商品畫。甚至都不用去專門找畫店,可以就近看看有沒有狗皮膏藥攤。有時那些商販為了吸引顧客也兼職賣畫,而且是買藥送畫。

  為啥這麼說,因為宋畫名家許道寧當初就是在街頭賣藥送畫的……而,他的畫長這樣……

  《漁父圖》宋許道寧

  想想如果這就是宋代平常人在街攤上能買到的作品的水平,這個社會的審美水平得多高啊!肯定不會有人在家里掛是書協會員的“天道酬勤”的!我決定不穿越回北宋了,因為穿過去就要失業了,寫個宋朝畫事根本沒人看!

  點茶

  午飯過後,若有客來訪,可為其點上一盞茶。點茶,是唐、宋時代的煮茶方式,工序繁雜。

  唐宋之後,蒙元自不必說,明代開始盛行的是和我們今天一樣泡茶葉的屌絲喝茶法。洗腳上田的朱重八同志的朝代。點茶這個精細活兒逐漸消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了。

  精致繁復的點茶法反而被日本繼承了下來、發展為茶道。這里還真的引出一個知識點:我們老以為(其實很多普通日本人也以為)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大部分在唐代。但其實日本在許多文藝活動和生活方式相當多的方面是受宋代影響。至少我們已經看到了花道、香道、茶道都是北宋影響更多,現在很流行的日本抹茶,其實也是宋代點茶法中衍生出來的。

  《知否》里面關于點茶的片段也不全,有興趣的可以瀏覽一下宋代的點茶步驟。

  請注意:這是茶筅,不是刷鍋刷子!

恩,這看上去好像是一杯奶茶……

  這麼多步驟下來,我想,如蘭小姐姐很可能如實的反映的宋代女性點茶的狀態,點着點着就睡着了……

  所以,有友人來訪固然好。若無人到訪自己一個人點茶太悶,又對自己點茶的技藝手癢的話,汴梁人會去斗茶。

  從史料記載中,上到官家下到百姓都愛死了這項競技了。上面這張劇照還復原了宋代點茶的整套茶具,我們可以和下圖中的《斗茶圖》做下對比就知道了。

  《斗茶圖》宋佚名

  《茗園賭市圖》宋劉松年

  斗茶又稱“茗戰”。點茶之後眾人相互品評。點評的核心指標在于兩點:其一是斗色,茶湯色澤以白色為佳。其二是斗浮,即看茶湯表面的茶沫停留在茶盞上的時間,耐久者勝出。稱之為“咬盞”。

  這只是基本玩法,除此之外還有茶百戲,茶山水等其他玩法。茶山水就是在茶面上做出山水的形狀,類似今天的咖啡拉花。這個朝代真的是文雅到骨子里了,連民眾沉迷的娛樂都不俗氣。

  點茶中對于“咬盞”的品評,還成就一種茶具成了宋代名器——建盞,若要做茶,必用建盞,而且要用這種像碗一樣大的,要不然茶蕪打不開。《知否》中的建盞是深入全民之中,人人捧着建盞喝茶。

  豐富的市井生活,高端的審美水平,催生了對優質日常用品的需求。宋代燒造業因此名窯輩出。平日的生活中,可以用建盞喝個茶,用湖田窯的瓷器喝個小酒也是美滋滋。我實在太喜歡這種带溫碗的設計,喝熱酒美滋滋。

  (劇中出現的湖田窯執壺和溫碗)

  這一通耍下來,悠閑中度過浮生半晌。你會發現才不過到黃昏點點滴滴。若恰好像我們現在正碰上元宵節,晚上還能去看個花燈都不耽誤。

[責任編輯:蔣琳]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