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偉立報道:柏金遜症與其他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是不少人的噩夢。有大學醫學院昨公布全球首個「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家庭研究,結果發現「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直系親屬,患有柏金遜症和其他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的風險是一般家庭的3至6倍,而透過追蹤初期柏金遜症的病徵如便秘,可望提前20年進行介入治療;團隊未來將進行跨專科合作,從多方面入手,通過更大型的臨床研究,進行長期跟進,以尋找柏金遜症和其他腦退化疾病的風險因素。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親屬
柏金遜症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現時全港約有1.2萬名患者。「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被視為柏金遜症一個重要的臨床前期症狀,屬一種睡眠疾病。患者由於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即發夢期時缺乏肌張力抑制,作出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如拳打腳踢、翻滾喊叫等,甚至會引致損傷。
便秘或是柏金遜症早期徵兆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聯同四川大學、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以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進行全球首個「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家庭研究,有系統地調查睡眠行為障礙的家族遺傳傾向及聚集性,以及對腦神經退化的影響,研究最終招募了102位患有「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病人及89位健康人士,與791位他們的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結果顯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病人的直系親屬患上「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是對照組直系親屬的3至6倍,另外此類病人的直系親屬即使未被確診患病,也較多出現早期腦退化特徵,如便秘和輕微運動失調等。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表示,研究結果證明「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確實存在家族聚集性。患者的直系親屬具較有更多與突觸核蛋白病變相關的腦退化特徵及風險,進行家庭研究有助醫學界從高危群組中了解發病前的狀況,尋找遺傳和環境高危因素及生物學標記。
研究有助開發針對性預防策略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指,透過了解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臨床前期症狀至患有柏金遜症的病理演變,將有助醫學界開發針對性的預防策略,有望提前20年介入處理柏金遜症。研究團隊未來將進行跨專科合作,通過更大型的臨床研究,進行長期跟進,尋找柏金遜症和其他腦退化疾病的風險因素,以助預防及治療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