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本報記者日前在北京參加2019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專題研討會時獲悉,國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18年末,中小微企業通過人行徵信中心牽頭組織的中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共獲得了3.1萬億的融資,同比增長了34%;財政部牽頭設立運營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已達326億元,其中單戶擔保金額500萬元及以下的佔比約為60%。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金融機構和科技金融企業均有代表參加研討會。香港商報記者齊曉彤 鄧建樂
促中小企發展的百策通過
有參會人士透露,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100個政策措施已獲國務院常務會通過,目前正在徵求意見。
此前,為促進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擴大減半徵收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範圍,對所得額100萬以下的所得稅再減半至按5%徵收,並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統一提升至年銷售額500萬元。據悉,工信部在內地上線了國家中小企業政策信息互聯網發布平台,並在德國設立了第一個海外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以幫助海內外中小企業精準匹配國家政策。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有36.9萬戶,登記的個體工商戶超過7300萬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引更多「活水」流向小微企
財政部金融司劉寶軍介紹了財政部為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業而推出的一些財稅優惠政策。近兩年,財政部聯同稅務總局對金融機構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政策進行「擴面提標」,享受免稅的貸款額度上限從單戶授信10萬連升三次至1000萬,免稅的政策範圍由農戶貸款擴大到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貸款,政策有效期至2020年底。這些政策都是持續為金融機構支小支農「降成本」。
據悉,財政部還積極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牽頭推進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設立運行,為金融機構支小支農「增信分險」。劉寶軍介紹稱,該基金已與北京、江蘇、浙江、安徽等17個省級再擔保機構簽訂協議,與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等10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簽署「總對總」銀擔合作戰略協議。按照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分攤機制2:2:4:2的框架,基金將承擔20%的風險,省級和市縣級政府分別承擔20%和40%,銀行只需承擔20%的風險。
數據顯示,2013年-2018年,通過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中央財政累計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810億元,有力支持了普惠金融發展。
各機構助中小微企發展
中國銀行中小企業部小企業團隊主管沈力透露,截至目前,中國銀行服務中小企業超過38萬家,累計投放金額達到2.3萬億。中行參與設立的全國村鎮銀行集團--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累計發放貸款900億,涉農和小微貸款佔比超九成。
清華紫光高級副總裁謝筱華提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的核心問題是信息不對稱,紫光的「公有雲」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對上雲的行業進行即時數據收集和監測,可以捕捉到生態鏈企業的底層數據,在雲上企業需要金融服務時可對外進行數據共享。
金鏈匯信聯合創始人蔡劍暉則表示,現在水泥、醫療、農機、節能環保等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遇到了一些發展困境,科技手段可以幫助銀行降本增效地為這些鏈上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市場發展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