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美國前總統卡特4月14日透露,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前一天傍晚打電話給他,表示對中國趕超美國感到憂慮,並請對方提出建議。這個電話已獲美國白宮的證實。
對於特朗普的問題「中國是如何趕超美國的?」卡特的回答是:「我在1979年實現了與中國建交,自那年之後,你可曾聽說過中國與其他國家爆發戰爭?沒有。反觀我們,卻不停開戰。」美國把大量資源投入軍事,與此同時,中國正在致力發展高速鐵路等基建。
卡特又說:「我們(在軍費開支上)浪費了3萬億美元,而中國卻不曾把1分錢浪費在戰爭上,這就是他們幾乎所有方面都超越我們的原因。」他還認為,「如果把浪費掉的3萬億美元用來發展美國的基建,說不定還能剩下2萬億美元,而我們可得到高鐵、穩固的大橋和保養良好的道路,教育系統還能像韓國或香港一樣好。」
中美貿易戰或將落幕
卡特的回答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美中之間此消彼長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忙於建設而美國忙於打仗。不過我們認為這個回答卻可能並不十分準確,因為二戰以來,全球打仗最多的國家就是美國,美國可以說一直都在打仗,但在上個世紀,戰爭似乎並沒有影響美國稱霸全球。美國地位明顯遇到挑戰,恐怕主要是在新世紀的十來年。
在繼續討論「特朗普之問」之前,我們想先說一下我們對特朗普提出這個問題的解讀或者感受。在我們看來,特朗普提出這個問題,很可能意味着中美貿易戰就要落幕了。
為什麼我們把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連在一起,並得出中美貿易戰就要落幕的推論?是因為我們認為,根據一般的人性,人只有在遇到挫折或者遭到失敗的時候才會反思、才會懷疑;如果一切順利、策略很成功,人一般是不會反思和懷疑的,只會洋洋得意、到處吹噓或者高明一些的人會總結經驗、以備將來。
去年以來,中美之間最大的事無過於中美貿易戰,特朗普從最初簡單認為美國很容易贏而採取高舉高打極限施壓策略,到現在陷入漫長的持久戰和消耗戰中;美國經濟從一派欣欣向榮拖到現在的經濟放緩。世易時移,特朗普試圖用極限施壓的辦法取得貿易戰勝利的策略看來很可能要失敗了。
美國欲改變中國經濟結構失敗收場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就預判美國的策略不可能成功,也料定美國最後會妥協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這方面有我們去年以來的多篇文章為證。我們之所以這麼判斷,邏輯很簡單,因為美國要求的結構改變或者削減國企補貼、減低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等,實際上要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這是中國不可能答應的,答應了中國就差不多變成美國的附庸了。
如果美國堅持要求這種影響經濟主權的結構性改變,不管美國施加多大的壓力,中美之間都是不可能有貿易協定的,貿易戰只能長期打下去。貿易協定有且只有一種達成的可能,就是美國放棄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變要求,把焦點放在貿易平衡上,這種可能美國的貿易鷹派是不願意選的,他們最在意的其實就是改變中國發展經濟的結構。
不過,我們一直認為,美國鷹派與特朗普的利益很多時候是不一致的,因為鷹派不需要選舉,而特朗普需要選舉、需要給他的支持者們以即時可見的利益。貿易戰打下去,一點利益也拿不到,怎麼向支持者交代?美國經濟受到拖累,影響特朗普的下屆總統選舉,誰來付這個代價?所以,從選舉角度,只有見好就收,拿下能夠拿到的利益,才是目前對特朗普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放棄要求中國經濟結構改變的核心訴求,僅僅追求貿易平衡,這個結果其實與2018年中美初次談判達成的協議原則上差不多。換句話說,對美國來講,這差不多一年的貿易戰基本是白打了,特朗普的極限施壓策略可以說基本失敗。正是在看到其策略的失敗無法避免,內心也打算接受這個不如意的結果了,特朗普才會產生迷茫的心情。於是自信下降了,懷疑滋長了,疑問發生了。
我們認為,特朗普之問的背景,很可能是特朗普打算放棄全要策略,轉而只追求貿易平衡,這也與最近媒體的報道方向一致。如果事實與我們的推斷接近,那就說明達成中美貿易協定最大的障礙已經消除,協議近在眼前了。
回到特朗普之問,卡特的回答是中國不打仗、專心搞建設,所以趕超得快。但是不打仗、專心搞建設的國家同樣很多,就以亞洲國家為例,沒有哪個國家不在專心搞建設,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同樣長期沒有打仗,同樣在長期努力求發展。
所以,不打仗、專心搞建設這個回答,既解釋不了為什麼上個世紀美國一邊打仗、一邊照樣稱霸;也解釋不了同樣不打仗、專心搞建設的世界眾多其他國家,為什麼就普遍沒有取得接近中國的成績。
中國有如AI般的學習能力
在談我們的回答之前,可以先看一個例子,過去傳統電腦在與人類圍棋高手的對賽中一直表現不佳,因為圍棋的下棋點極多,影響因素非常多元和複雜,傳統電腦的學習和思考能力與人類棋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故此常常戰績不佳。但是在使用了類似人類的神經元深度學習等現代人工智慧技術後,電腦圍棋的水平突飛猛進,其中的佼佼者電腦棋手AlphaGo,從2014年開始研製,經過深度學習和數以萬計的自我對弈學習,於2016年3月戰勝了全球頂尖棋手韓國的李世石,又在2017年5月戰勝了世界第一的中國棋手柯潔,至此,電腦棋手用兩年多的時間橫掃了人類,再也沒有人類對手。輸棋的柯潔事後坦承,在敗局難以挽回時渾身顫抖衝出棋室放聲大哭,因為完全看不到贏棋的希望。
兩年多的時間,電腦棋手就登頂世界棋壇,要說勝利的直接原因,只能歸功於電腦棋手強大的學習能力。所以,從電腦和人類頂尖棋手的博弈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總結:一切的勝利,歸根結底都是學習能力的勝利。一個有更強學習能力的人或者機器或者組織或者國家,最後必定會超越擁有較弱學習能力的對手。
所以,在我們看來,特朗普之問更準確的答案,恐怕是中國擁有較之世界其他國家更強的學習能力。
談到中國的學習能力,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也很能說明問題,就是電子支付在中國內地的廣泛應用。有一個不是笑話的笑話,在內地,連乞丐和街頭賣菜的農村大媽也廣泛使用二維碼支付,給乞丐現金零錢很多時候是不受歡迎的。
乞丐和街頭賣菜大媽,一般來說,都屬於文化水平比較低、對科技不敏感的階層,但是就連這個階層,也在廣泛地使用最新的電子科技。反觀世界上其他國家,即使發展水平比中國高的發達國家,也很難見到電子科技如此普及的應用。當然,中國電子科技的廣泛使用,原因可能有很多;發達國家電子科技的普及程度不及中國,也可能有一些自身具體原因。但是有一點無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即使是沒有什麼文化的本應最保守的最基層群眾,對最新的電子科技,也是熱情擁抱,毫無抗拒的。
學習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資訊傳播的成本和阻礙,如果科技或者相關資訊可以毫無阻礙的順暢流動,社會整體學習的速度自然可以大大提高。
從這個方面看,中國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確實是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們知道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詞叫「中國速度」,形容中國建設的速度日新月異,遠超世界上其他國家,比如著名的中國高鐵,從2004年開始建設,至2018年用14年的時間建設了2.9萬公里,佔世界三分之二以上;而大約同期(2005年通過計劃)擬建設長度約1300公里的美國加州高鐵,首階段拖延至2015年才動工,預計2029年才能完成第一階段工程,2033年才能全線開通,即使能夠完全按預計時間順利完成,這個項目也總共耗時約28年,如果再有延宕,隨時可能超過30年。
科技或者類似高鐵等現代技術的普及,其遇到的阻礙或者成本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觀念上的,例如覺得自己現在的技術已經夠好,不需要研究或者使用新技術,電子支付在一些發達地區遇到的普及速度不快,有一部分就來自於這類觀念阻礙;可以是利益上的,例如私有土地擁有者不願意為了高鐵一類的公眾利益令自身利益受損或者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印度的很多工程項目長期難以寸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眾多的中小土地主不願妥協;可以是制度上的,例如多個利益團體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利用現行制度予以阻撓,加州高鐵長期沒有多少進展的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此。
揚棄和改造傳統文化
要想令技術和資訊可以無阻礙或者較少阻礙的流動,提高社會進步的效率,從觀念上、利益上到制度上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基礎或者條件,缺乏這樣的基礎或者條件,技術或者資訊的傳播速度就會受到很大限制,社會進步的速度就會放慢。
今天中國科技或者資訊傳播的成本或者阻礙較低,發展的速度很快,卻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來如此的。歷史上的中國,其學習能力是非常低的,觀念的束縛也非常嚴重。例如魯迅先生在描寫民國初年的景象時曾經寫到:「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那時候的中國人,講究的是祖先定的就不能改、不能動,先進科技在守舊者的眼裏,是一些奇技淫巧一類的東西,需要堅決抵制。所以那時的中國,不可能存在科技快速普及的思想基礎。
過去的中國,土地同樣在大小地主手上,類似今天的印度;國家的管制能力極低,中央的政令基本很難去到社會基層。在這樣的國家,同樣會遇到今天印度、美國開展大型項目時所遇到的困難,甚至會更嚴重。
所以,今天中國學習能力的形成,科技和資訊傳播成本和阻礙的降低,普通民眾樂於接受最新科技,這一切,其實是奠基於新中國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和改造,對社會制度的重新構建,以及形成了一個有較高效率的行政體系。這些,可能才是特朗普之問的真正答案。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