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通」 或將成為下一個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堅實橋樑。
【香港商報網訊】現時除了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外,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亦增加了對跨境保險業務的需要。三地「保險通」的開通勢在必行,料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堅實橋樑。香港商報記者 范曉昱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上個月對媒體表示,香港及中國內地一直有就開通「保險通」展開討論。他續指,留意到內地居民對保障度高的產品特別有興趣,所以「保險通」主要會關於醫療保險;而港珠澳大橋開通後,若可推出更加方便的車險產品,將有助民生。
早前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管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這意味大灣區三地保險機制互通非常有必要。
若跨境保險機制未能完善,大灣區的發展亦會存在很多障礙。舉個例子,如今港珠澳大橋等跨境基建已開通,但相關保險制度例如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尚未開發成功,那麼如果香港司機駕車橫跨港珠澳大橋,來往三地,汽車保險將如何購買呢?
跨境保險提供全方位保障
保監局官網上是這樣列明的:「港珠澳大橋橫跨香港、中國內地、澳門三地的水域,香港車輛使用不同路段時,要分別遵守所屬地域的法例。然而,單一汽車保單並不能符合三地現行的法律規管要求,因此,香港車主及/或司機在使用大橋前,必須因應自己的駕駛路線,事先購買兩地或三地的法定汽車保險。」如此一來,司機來往三地需要辦理的保險手續就顯得非常繁瑣。
《規劃綱要》中有明確提到海事保險、跨境機動車保險、跨境醫療保險、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等幾大跨境保險業務,涉及大灣區發展中離岸資金流動、貨物運輸、務工人才流動等多個方面,若「保險通」開通,料可解決上述問題,為大灣區的跨境活動提供全方位保障。
業內建議大灣區設售後服務中心
另外,過去10年內地居民來港購買保險的人數呈現大幅增長,故有序推動大灣區內的基金和保險產品跨境交易亦很重要。根據保監局統計,新造保單保費收入來自內地人的比例,10年間由佔6%急增至佔超過40%。截至去年第三季,內地人購買危疾、醫療等個人人壽保險產品,累計保單達183萬份,保費逾1450億元。內地訪客新造保費方面,約96%是醫療或保障型產品,例如危疾、醫療、定期人壽及年金等。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容永祺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建議容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的服務,落實「保險通」,加快灣區保險業發展。
容永祺續指,內地現時實行外匯管制,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不能循正常管道把資金直接過境到香港續保,而期滿及理賠資金亦不能直接存入內地銀行,現安排令內地資金不能回流,國家外匯或會出現損失。若由大灣區的服務中心代為收取保費,將來取消保單時把保單的所有利益或索賠款直接匯入客戶在大灣區的銀行帳戶中,可讓已離岸的資金回流內地,減少國家外匯的流失。
可比照「滬港通」構建「保險通」模式
中國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王和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亦表示,可以比照「滬港通」構建大灣區「保險通」模式,在特定和界定環境下,搭建專屬產品的共同市場。王和續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均擁有分支機構的保險公司,應當利用自身在位優勢,在系統內部構建基於大灣區視角的管理架構和經營模式。
雖然兩地一直有研究「保險通」,但推出時間尚未明確。劉怡翔表示,兩地理財產品互聯互通要視乎內地資本帳開放程度,要有封閉式管道令產品及資金流通,當中「保險通」較為簡單,期望在這方面能夠早些開始,但現時未有時間表,將緊密跟進。他續稱,爭取本港的保險公司進入大灣區,並設立售後服務中心,令相關公司有更好的平台提供服務,相信未來會以售後服務中心為先,其後再到產品。
【財經觀察】保險投訴去年達598宗
香港保險產品機制相對成熟,但亦會發生客戶的理賠結果與現實不符的情況。保險投訴局委任的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上月公布,2018年共接獲598宗新投訴個案,按年下跌7.9%,有89名投訴人最後獲得保險公司賠償,個案主要涉及保單條款的詮譯、沒有披露事實等問題。住院、醫療保險及旅遊保險則牽涉最多索償糾紛。委員會去年共裁定15宗個案的投訴得直,涉賠償金額共211萬元,單一個案的最高賠償額為70萬元,主要是涉及危疾索償個案。
據當局統計,眾多種類保險之中,旅遊保險為第二多遭到投訴的保險。單計去年101宗旅遊保險投訴中,5宗維持保險公司原來的決定,61宗因表面證據不成立而無法跟進,19宗和解,只有1宗投訴得直。范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