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傳阿里巴巴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請 貿戰當前中概股緊隨回流?

2019-06-17
来源:香港商報

  中概股回流後,能和其他大行合作發售更多衍生品。

  【香港商報網訊】近日傳阿里巴巴來港作第二上市安排,再到中芯國際(981)退守至OTC(場外交易市場)市場,一眾科技公司正為自身覓後路。這些事件不知會否觸發新一輪中國概念股(簡稱「中概股」)「回流」?本港又應如何把握機會吸引中概股來港「定居」?香港商報記者 馮金鋒

  當中美貿易戰金融戰如火如荼之際,內地電商巨擘阿里巴巴據報已申請,在港交所(388)作二次上市。據外電引述消息人士報道,阿里巴巴已秘密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文件。公司將尋求保留目前管治架構,主要高層合夥人有權委任董事會大部分成員。據港交所去年實施的最新第二上市安排,公司可申請相關規定的豁免。

  早前消息指,阿里巴巴已選擇中金公司及瑞信作牽頭銀行,最多集資200億美元,但最終金額未定。阿里巴巴將成為2010年以來本港最大宗上市案,強化本港作為內地科技公司上市的地位,同時提升阿里巴巴的現金流水平,以應付與美團點評(3690)在外賣及旅遊業務的競爭。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盤股價飆升,收盤時市值躍至2314億美元,超越美國兩大電商巨頭亞馬遜和eBay的總和。截至本月13日,阿里巴巴市值已迫近4000億美元。

  不過,有分析稱,阿里巴巴來港上市,志在為企業的未來發展預留「後路」,但這亦代表阿里要公開披露更多信息,不利於核心信息的保密。此外,兩地股票的差價過大,也可能影響阿里的企業形象。

  大摩上周發報告指,基於阿里巴巴的現金流充裕,倘若公司決定來香港作第二上市,估計主要考慮在於如何增強股東價值。大摩指,假若阿里巴巴來本港作雙重上市,基於更多內地投資者可透過本港市場參與買賣阿里的股票,相信可改善市場對阿里巴巴的估值水平,畢竟內地投資者熟悉阿里巴巴的業務。

  港規管較少吸引企業來上市

  阿里巴巴決定來港作第二上市,令市場關注其他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會否也「回流」。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前表示,中概股「回家」是肯定的,冀它們能在港「定居」上市。至於市場擔心阿里巴巴等中概股來港上市或衝擊本地新股市場,李小加則指,「我們不是小池,跟海連在一起」。

  阿里巴巴「回流」香港,會否觸發更多中概股來港上市?實德金融首席分析師郭啟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幾乎已肯定,相信其上市後會有一眾在美中概股緊隨其後,而這些追隨者不會只是其他科網公司,亦包括其他板塊的公司。雖然內地科技公司在貿易戰中首當其衝,但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是廣泛的。

  他認為,包括阿里在內的公司會選擇香港作第二上市地,但未必同時或先退出美股市。時移勢易,今日在香港上市,這些公司首先會上到主板,發股量亦會較大,所得收益會大於他們位處美國次板所能得到的,這就是香港上市的優勢之一。另外,由於規管較少,來港上市後,能和其他大行合作發售更多衍生品,這是相較在美上市的另一好處。

  他補充,利用好這一次「回流」機遇,香港未來或能吸引中亞及東歐的公司來上市。基於政治原因,這些區域的公司在美上市會受到較多的監管。

  港營商環境穩定

  凱基證券董事鄺民彬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表現相當好,這次再選擇香港作第二上市市場,相信是商業決定成分為主。至於其他中概股會否跟隨,他認為目前難以判斷,須視乎美國法律及監管條例對企業營運造成的困難等因素。就目前而言,可能科技股受影響會多些。而其他公司是否會效法阿里巴巴,他則表示不一定,因為每個企業有其所屬行業,開拓新市場也需要成本,這樣做是否符合商業效益,會主宰企業的決定。

  他表示,目前內地亦開設科創板,中概股或可能回流內地。然而,目前最困擾中概股的是中美政治氣氛,這代表不可預測性。例如:美國若收緊條例,要求中概股公開許多財務資料,便會實質上令這些公司難以如以往順暢營運,因為企業都想保留一定的商業私隱。以前內地企業都不需要考慮這些因素,但現在這亦是風險成本與收益中的一環。

  鄺民彬認為,相對而言,香港具有優勢,所有投資及監管條例已經確定,不會在企業來港上市後,突然收緊條例。對企業而言,營商環境穩定是十分重要的。

  【拆局解碼】本港首季IPO跌42%

  近日中芯國際申請自願將其美國預託證券股份從紐交所退市(降級到OTC市場),再包括網易創始人丁磊也曾表態會考慮回A股上市,科技版塊回流似乎已有迹可尋。從市場規模來看,內地A股與港股市場在全球股票市場分別佔據前三位置,有利於企業再集資。

  不過,本港首季IPO市場表現一般,德勤早前發表報告指,受中美貿易戰磋商與脫歐的不確定性影響,首季全球新股活動受挫,若與去年首季同期比較,本港IPO數量減少42%,集資額減少16%。

  德勤指,截至3月31日,香港錄得37隻新股上巿集資204億元。與2018年首季比較,新股數量由當時的64隻下跌42%,集資金額則由244億元減少16%。期內,創業板(GEM)新股數量大跌,以及缺乏超大型和大型新股促使新股巿場整體表現大幅度放緩。馮金鋒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