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廣繡首次走進北京恭王府博物館 展示廣式生活美學

2019-08-27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訊】記者黃裕勇報道:“華章熠熠”,千年廣繡走進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據悉,這是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首次在北京舉辦專場展覽,展覽通過50件多個時期的廣繡代表作組成多個文化空間,從“一繡千年”和“一繡千面”兩個版塊展示了廣繡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當代傳承新面貌。
 
李思思體驗廣繡
 
  2019年8月26日,《廣作華章——廣繡歷史文化與傳承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共同主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共荔灣區委宣傳部共同承辦,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華傳統技藝編輯部、中國傳統工藝協同創新中心、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廣州市版權保護中心共同協辦。
 
 
  廣繡千年,成就四大名繡之美譽
 
  廣繡是粵繡之一,指廣府地區的傳統刺繡,是嶺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繡種,自古以來備受皇宮貴族青睞,繡品及繡工常被進貢朝廷。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曾因進獻給楊貴妃的繡品比其它地區更精靡而被加官三品,頗為當時政界所疵。唐永貞元年,南海(即今廣州)向朝廷進貢繡娘盧眉娘,年方十四的她“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明清時期,皇宮對廣繡越發喜愛,許多廣繡被當作貢品而進獻宮廷。在民間,廣繡日用品曾廣泛應用于廣府生活的方方面面。
 
  與其他刺繡相比,外銷是廣繡在發展史上的最大特色。自秦漢以來,廣州就是對外交易中心,絲織業和刺繡業隨著海上絲路航線擴展逐漸發達。明代廣繡就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757年—1842年),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通商口岸,廣繡遂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高級定制。
 
  “通草畫”展現千年“廣作華章”
 
  為濃縮千年廣繡歷史,本次展覽以廣府特色畫種“通草畫”進行故事演繹,意趣盎然地呈現了廣繡極簡史。
 
  在展覽現場,你將感受昔日廣府人家,廣繡日用品裝扮著古雅廳堂——百鳥圖掛飾,五子登科門簾,釘金服飾,親子繡花鞋……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文物,向北京的觀眾們傾訴著廣式生活美學。
 
  展廳中,一把扇子的“世紀旅行”外銷組畫生動地詮釋了廣繡依托一口通商所帶來的繁榮;骨螺染披肩、對襟漢式氅衣、花鳥紋窗簾……這些從西方回購的珍貴文物展品,折射出當年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風”的向往,一把廣繡貼象牙人物花鳥折扇儼然成為了當時歐洲貴婦的身份象征;還有根據外銷畫復原的十三行商館廣繡鋪“大章號”,鮮活再現了廣州十三行的對外商貿場景,睹之引人神往。
 
  中西融匯的廣繡,以構圖飽滿、色彩絢麗、針法多樣而靈活等特點,享譽海外,在國內也博得四大名繡之榮譽,通過本次展覽,帶您一日之內看遍廣繡千年歷史風華。
 
  一繡千面,廣繡踏上新生之路
 
  其實,自建國以來,廣繡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的,1960年代傳統題材的繡品曾被當做“四舊”而停產;1990年代在市場沖擊下手工繡畫的創作生產基本陷于停頓,傳承人群不足10人。
 
  在新時代民眾邁向美好新生活之際,廣繡也乘著時代東風,踏上了新生之路。本次展覽中,廣繡呈現了新生活風尚:敞亮的客廳、雅致的書房、綺麗的衣櫥、繡美的校園,廣繡都身居C位——或是一件掛屏、或是一件時裝、或是一枚文創品,無不彰顯出廣繡融入當代生活的巨大潛力。
 
  “一縷清晨的陽光,透過樹梢射在一只孔雀美麗的羽毛上”,這是由陳少芳設計的《晨曦》,曾于1982年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累累紅荔在蔥郁綠葉映襯下憑添嬌艷,兩只形態各異的白鵝棲息荔間,這是由梁紀設計、許熾光等老藝人合作完成《紅荔白鵝》;還有刻畫嶺南風情的《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陸柳卿作品),描寫南國深秋的《秋色》(梁秀玲作品),靈動可愛的《小貓》(梁雪珍作品),洋溢新婚喜慶的釘金繡褂皇(唐志茹作品),時尚的披巾、手機袋、名片夾(廣繡莊刺繡品有限公司作品)……本次展覽中一件件精美而多樣的當代作品,述說著廣繡藝人在行業困境中的堅守,改良針法、創新題材的不懈探索。除了靜態的繡品,還有近年來由服裝設計師屈汀南創設的極具活態美感的廣作華章服飾秀,也成為了廣繡與時尚設計融合的生動案例。
 
  傳承人們并不孤單,隨著2006年廣繡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來自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推動,讓非遺時代的廣繡煥發新的生機。
 
  為了認識廣繡的傳統,基于廣繡文物的傳統針法搶救性復繡、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代表性作品的色譜提煉等專題研究,《傳統廣繡針法工藝全集》《廣繡教程》《廣繡針法說明書》等專著的出版,令傳統的面目更加清晰。
 
  在此次展覽中,特別展示了廣繡慕課、廣繡教程、針法說明書等工作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批非常珍貴的傳統針法,如起鱗霎彩、流星趕月等曾在歷史上演繹了無數廣繡精品的針法,近年通過廣繡傳承人群努力得以恢復,又重新運用到新作品創作中,本次呈現了這批研究成果,讓公眾看到遺產與當代連接的更多可能。
 
  廣繡融入當代生活,還需要行業間更深層次的跨界融合。2016年,廣州市舉辦“繡美花城——廣州非遺創意賽?廣繡風”,實現了從需求到設計、生產、銷售的全方位對接,令更多行業向廣繡靠近。近年來還提出“廣繡+”,以版權登記、建設IP庫、廣府華章服飾秀等舉措,探索“廣繡+版權保護”“廣繡+IP開發”“廣繡+時裝”等新業態。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