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美國在南海軍事活動增強的頻次、烈度和針對性十分異常,是非常大的變化,值得高度關注。
南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李華敏大校表示,8月28日,美國海軍“邁耶”號驅逐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闖入我南沙島礁鄰近海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海空兵力依法依規對美艦全程進行跟蹤監視和查證識別,並予以警告驅離。
此前美艦在南海的多次挑釁行動,均被解放軍查證識別、警告驅離。近年來,美國在南海軍事活動增強的頻次、烈度和針對性十分異常,是非常大的變化,值得高度關注。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可以分為六大類:宣示性行動、存在性行動、軍事偵察和情報搜集活動、演訓和演習、戰場建設及作戰概念驗證和威懾行動。我們耳熟能詳的“航行自由行動”(FONOPs)只是宣示性行動的其中一種。
宣示性行動
該類行動的目的是以“力量投射規則”,即動用軍事力量對其認為不合理的海洋主張進行挑戰,宣示自己的立場。目前,美國在南海及其周邊進行的宣示性行動主要包括“航行自由行動”和“穿越台灣海峽”。
“航行自由行動”是1979年美國卡特政府單方面發起的,並無國際法依據。當時,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談判接近尾聲,美國擔心《公約》的生效和實踐會鼓勵其他沿海國的過度海洋主張,從而損害美國特別是美軍在全球的行動自由。因此,在《公約》的制度之外,美國發起“航行自由行動”計劃,旨在通過軍事和外交行動挑戰其他沿海國的過度海洋主張。美國眼中的過度海洋主張包括:曆史性主張,不合乎UNCLOS 的領海基線;12海裏對無害通過的限制;超過12海裏的領海主張;對專屬經濟區內軍事行動等的限制;不合理的群島基線或通行限制。在南海針對中國的FONOPs主要有:領海無害通過的預先申請、專屬經濟區內的軍事管轄、過度直線基線等。
美軍在南海周邊針對中國的另一類重要的宣示行動是穿越台灣海峽。美國希望通過這類行動宣示其在台海的政策主張,即不允許單方面改變現狀。根據南華早報梳理的近12年來美軍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的情況, 我們可以看出兩年頻次變化並不是太大,但曝光度較高,充分反映了美國針對中國軍事行動的日益高調和政治化特點。
2007-2019美軍穿越台灣海峽次數統計,來源:南華早報
存在性行動
美軍奉行全球攻防的戰略,而南海是非常重要的海域,美國一直在南海保持強大的力量存在,它們包括日常的巡邏、過航和港口訪問等。
一是常規水面、水下和空中巡邏。目前,按照美軍印太總部的官方數據,每天平均美軍有3艘軍艦在南海活動,全年在南海大概保持900個艦日,而2015年前後,美軍在南海尚只能保持700個艦日的存在。空中則包括偵察機和轟炸機等的例行巡邏。2004年美國亞太空軍開啟了“轟炸機持續存在行動”(CBP),CBP隨即成為美國空軍彰顯度非常高的存在行動。2018年,美國有超過30個架次的B-52轟炸機巡航南海,這在冷戰結束以來十分罕見。
二是軍艦和軍機的過航,南海聯通兩洋三洲,是重要海上通道,美軍的艦機會經常過航南海,進行戰區內或跨戰區的兵力調動和力量部署。
三是港口訪問。派遣軍艦到訪包括中國在內的南海沿岸國的港口,以加強在該地區軍事和外交影響力。如,2019年3月5日至9日,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訪問越南,這是自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的首次,象征著美越之間軍事合作關系的不斷升溫。
軍事偵察和情報搜集行動
南海是美軍航空偵察和情報搜集的重點關照區域,這類行動恐怕也是頻次最高的,差不多每天都有2-4架次的各類偵察機赴南海進行偵察活動,全年上千架次。2001年4月1日,美國的EP-3和中國的殲-8戰機發生相撞,起因就是美軍偵察機的抵近偵察活動。美國海空軍都有力量在南海進行偵察活動,海軍主要是P-8A 和P-3C, 空軍有RC-135和全球鷹無人機等機型,除此之外還有從在南海活動的航母和其他軍艦上起飛的艦載偵察機,如E-2D或SH-60“海鷹”直升機等。
另外,美軍還有數艘偵察及測量船經常在南海活動,包括導彈測量船和軍事偵察船,導彈偵察船主要用來抵近到中國的海岸,監測中國導彈發射的數據;軍事測量船則以海洋測量和水文調查為主,它們可以詳盡准確地探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海底淺層剖面、海底表層地質等多種戰場要素;美國部分大學所屬的海洋研究船,有的也承擔軍方的研究項目,2018年曾停靠過台灣的R/V Thomas G. Thompson (T-AGOR-23)實際上是華盛頓大學的,但這條船與美國軍方有一定的聯系。據不完全統計,美軍2018年各類偵察和情報搜集的頻次相比2010年都至少增加了一倍甚至以上。
演習和演訓
南海是美軍訓練和演習的重要場所,美軍會進行單邊的演習,也會展開大量的雙邊和多邊的演習,每年僅第七艦隊在南海及其周邊的演習就達上百場,除了第七艦隊之外還有第三艦隊,另外還有空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的演習,這些累加在一起,能叫上名字的軍演估計在150場左右。
近兩年來,演習的數量和針對性都在大大增強。美國前代理防長帕特裏克·沙納漢(Patrick Shanahan)在2019年3月證實,“ 過去兩年內,美國國防部在對外聯合軍事演習方面的參與度提升了17%”。考慮到南海是印太地區的重中之重,在南海及其周邊增加的聯合演習,比例要更高。演習通常都是叫得上名字的,演訓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是天天、時時都有兵力在南海展開訓練。近年來,美軍基本上不放過在南海與其盟國和夥伴力量的任何聯訓機會,只要在南海有機會相遇,都會搞一些聯合訓練的科目。
戰場建設和作戰概念驗證
2015年之後,美軍非常嚴肅地考慮在南海與中國的競爭甚至是武裝沖突,針對中國、俄羅斯等國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戰概念,比如海軍提出的“分布式殺傷”的概念,還有陸軍的“多域戰”和海軍陸戰隊“遠征奪島”概念。
這些概念多數以南海為作戰的假定環境,圍繞南海進行戰略建設和兵力推演。它們出台後,也需要到南海進行實地的驗證。近年來,可明顯看到美軍圍繞與中國在南海的沖突在抓緊進行各類准備。美國的攻擊型潛艇、戰略轟炸機、水面艦艇等越來越多地加強了針對南海的聯合演練,結合美國軍方高層不斷發出與中國進行戰爭的言論,南海的氣氛正變得空前緊張。
威懾行動
威懾行動就是敏感時期或定期派遣戰略性武器平台到南海進行威懾,以懾止其他國家的可能軍事行動。
第一類如航母打擊群,2018年美國派了四個航母打擊群到南海來,每個打擊群活動時間有長有短,大致在1-3個月之間。
第二類是兩棲戒備群,以兩棲攻擊艦為主的遠征打擊群,2018年也派了4個。
第三類是核潛艇,有攻擊性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根據公開信息,我們發現攻擊性核潛艇到南海來的頻次越來越高了,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動向是美國的“最高機密”,雖然我們無從掌握,但南海肯定也是其重點部署的海域。
還有第四類平台---戰略轟炸機,其在進行“存在性行動”的同時,也會帶有非常強的示威和威懾的意圖。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大類軍事行動通常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是相聯系的。通常美軍會同時執行多類任務,以達到多重目的。如戰略轟炸機和航母打擊群在南海的巡航,既可以看成是存在性行動,同時也有威懾的效果,在巡航過程中,它們還必然會進行各類演習和訓練。美軍也不可能為了在南海島礁12海裏內進行FONOPs,專門派遣某艘軍艦來執行這個任務。
總之,美軍在南海的軍事活動是非常複雜的,體量和頻次也是巨大的。每天大概有3艘軍艦在南海活動,有2-4個架次的各種飛機進行各種飛行,這還沒有包括天基衛星的動作。美軍不同軍事行動背後的軍事價值和軍事意義是不同的。FONOPs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近兩年來它的曝光度比較高,但其相比於美軍在南海的整體行動而言,又是不足道的。這並不是說“航行自由行動”不重要,只是沒有必要過度聚焦它,而忽視美國其他類行動和其代表的政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