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已在港經營逾百年。
兆明/文
針對有媒體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安排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禮賓府單獨會面的環節、討論央企未來在港發展的計劃,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日前公開回應:北京盼加強控制港企從而控制港經濟的說法是過分憂慮,屬無稽之談,並強調「內地企業一直透過在港上市成為香港公司,甚至有國企比本地公司的歷史更長,不論來自何地的公司,來到香港都是用公平形式按香港規則運作」。邱騰華的回應可謂一語中的,筆者認為,在港國企不但不應該被無端過分憂慮,相反更要看到多年來其在香港社會發展、特別是保障民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進一步鼓勵其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新的貢獻。
形式公平 運作規範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其自由經濟體的顯著特徵,正是在於「不論來自何地的公司,來到香港都是用公平形式按香港規則運作」。簡而言之,就是:只要在香港註冊、運作的公司,都必須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規,都必須公平競爭。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開放、透明的經商環境和商業規則,世界各地的投資才願意向香港聚集和湧動,也才為香港社會的經濟繁榮提供了可能、打下了基礎。所以,在這一點上,應該「英雄不問出處」,實在不該刻意地把企業貼上「本地」「港產」「外來戶」等標籤加以區分。「控制在港國企就控制了香港經濟」,這一說法之所以立不住腳,其狹隘和局限也正是在於忽視了香港本身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和成熟的市場規則。換句話說,即使是國有企業,也和其他企業一樣,同樣要依法經營、按經濟規律辦事,也同樣為香港的經濟繁榮作貢獻。所以,鼓譟「控制香港經濟」等說法,不但片面,而且是惡意揣度,極不可取。
傾心公益 履行責任
正如邱騰華在公開回應所言,「內地企業一直透過在港上市成為香港公司,甚至有國企比本地公司的歷史更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如,成立於1872年的招商局,成立後的第二年就在香港成立了分支機構、開始了商業活動,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的華潤集團,總部就在香港,迄今也走過了80多年的輝煌。這些國有企業在香港航運業、零售業等涉及到經濟命脈和民生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果說這些在港國有企業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相比於外資,他們更注重香港的社會公益活動,更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比如華潤集團自2016年起,以「走進自然、認知祖國」為理念打造了一個為期3年的青年義工品牌活動,策劃出一系列體驗類活動,讓香港青年在體會認知祖國大美河山、提升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比如在港國企支持香港幾百所學校推廣中國歷史知識,舉辦「中國歷史校際精英賽」等,為香港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所以,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放下偏見,多看到在港國企的積極作用和貢獻,而不要用貼政治標籤的方式去妖魔化在港國企,這也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衷共濟」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