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生》:周恩来与罗申走出车站
海外网10月2日电 9月16日至29日,一部名为《中国的重生》的纪录片分6集,在“俄罗斯1频道”和“俄罗斯24频道”同步播出。除之前被热议的“开国大典”,苏联首任驻华大使抵京的彩色画面也首次公开,受到各界关注。有舆论认为,这些珍贵的画面见证了两国70年的友谊,在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界格局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70年前的10月2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宣布承认新中国,并确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10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历经6天的舟车劳顿抵达北京,开启中俄友谊发展的序曲。
《中国的重生》:罗申乘坐专列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
在29日播出的视频中,一个画面定格在了1949年10月10日的北京前门火车站,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罗申乘专列抵达北京。早已等候在车站广场的群众挥舞着彩旗和鲜花,热烈鼓掌和欢呼。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表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马保奉署名文章回忆,1949年10月10日16时18分,苏联大使的专车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亲自到车站迎接。周恩来致欢迎词说:“从此,中苏两国邦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中国的重生》:周恩来与罗申亲切攀谈
在《中国的重生》视频中可以看到,在各界人士的簇拥下,周恩来总理陪同罗申大使走出车站,两人还亲切、热烈地交谈。按照国际惯例,大使抵达一般由外交部代表迎接,而总理亲自迎接,这在现代外交史上十分罕见。
马保奉在文中写到,从莫斯科到北京,罗申大使历经近150个小时辗转。1949年10月4日启程的他,先由莫斯科乘飞机到达赤塔,再换乘火车进入中国境内,历时6天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履新外国使节。
俄罗斯将这段珍贵的车站迎接画面纪录了下来,被封存数十年后首次对外公开。“该纪录片使用珍贵资料,以彩色影像为主,堪称非常轰动之事,许多镜头皆独一无二、质量上乘。”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纪录片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称。“这部纪录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俄中建交70周年而制作。”
在杰尼索夫看来,当时国际形势因出现了中国这个拥有6亿人口的国家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苏联认识到中国将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俄罗斯《真理报》记者、苏联作家弗谢瓦罗特·奥夫奇尼科夫在纪录片中回忆,他曾于1953年到1960年间在华工作,“我认为那是一段美好时光。我见证了,中国人民如何在苏联已有项目上做出更好的完善,苏联专家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学习。”
《中国的重生》:中苏专家讨论交流
《中国的重生》在讲述中俄关系时称,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建立了大约200座工厂,派遣数千名大学生赴苏留学。从那时起,中国青年开始学习俄语、阅读俄罗斯文学、听俄语歌曲、跳俄罗斯传统舞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个年代流传很广,至今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歌曲。
《中国的重生》:中苏青年跳俄罗斯传统舞蹈
在奥夫奇尼科看来,中国对历史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他们能很好地学习和利用历史,并总能从历史中寻找对现实生活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不忘记历史,不践踏历史,这是中国人民非常良好且重要的品德。”
在9月3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在迎来与好邻居俄罗斯建交70周年之际,俄方向中方提供了开国大典珍贵影视资料,俄国家电视台播出《中国的重生》纪录片。中俄两国人民正以各种不同形式,纪念7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这是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和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生动写照。
“奔向未来的伙伴关系”,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9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这样描述中俄关系。过去70年当中,中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俄罗斯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同时,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巩固,并充实了新的内涵。俄中庆祝建交70周年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各领域开展友好、互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