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審議《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 干涉中國內政 損人不利己

2019-10-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早前有香港民眾遊行,竟舉起美國眾議員議長佩洛西的畫像,請求美國制裁香港官員。
 
       香港商報記者 志成
 
  香港由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社會動亂,持續至今超過4個月,部分極端份子更主動爭取外國勢力干涉香港內政,包括呼籲美國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以制裁香港。不過,倘若美國通過法案,美國亦不能獨善其身,結果將會是兩敗俱傷,代價將由雙方一同承擔。
 
少數香港極端分子高舉美國國旗,妄圖尋求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外交委員會,9月底分別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法案將交由議事規則委員會排期,最快當地時間周二(15日)交付眾議院全體會議審議。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批評,該法案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公然為香港激進勢力和暴力分子張目,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全國港區人大亦發表聯署聲明,堅決反對美國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干涉中國內政。聲明提到,美方如執意通過法案,公然為暴力分子和分裂勢力撐腰打氣,不僅破壞香港法治、破壞長久以來維繫保障市民權利自由的制度,還可能引起香港經貿待遇變化,損害香港經濟和民生,以及美國本身的經濟利益,包括美商在香港的龐大經濟利益。
 
  美撤港關口待遇損人損己
 
美國國會將在短期內審議《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於2014年香港非法「佔中」期間,由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簡稱CECC)的跨黨派議員共同提出,內容要求美國總統向國會保證,香港享有足夠自治來支持基於《美國香港政策法》美國給予的特殊待遇,包括香港獨立關稅區的特殊地位。惟法案此前一直未能審議,近期在極端示威者再三「促請」下,美國因應本港社會狀況把法案迅速排上議程。
 
  法案之所以被極端示威者重提作為反政府的手段,皆因它同時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將所謂「侵害」香港人權與民主自治者列入黑名單,凍結他們在美資產及禁止入境,當中涵蓋所謂「損害香港自治的香港官員及人士」,甚至是他們的家屬。有報道指,法案最新修訂內容,就把《大公報》和《文匯報》記者列入相關名單,對一直宣揚新聞自由為其核心價值之一的美國,十分諷刺。
 
  法案又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審視香港是否享有足夠「自治權」,即美國由自動承認香港的自治地位,改為「逐年查證」。換言之,香港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的風險變相增加。
 
  重要的是,香港一旦失去了獨立關稅區待遇,對港美乃至全球經貿,都將影響深遠。倘若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甚至撤銷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做法將是「用石頭砸自己的腳」、損人不利己。
 
  美對港貿易賺最多順差
 
  雖然說若香港失去獨立關稅區的待遇,被美國徵收與中國內地相同的關稅,及對進出口實施限制,將很大程度影響本港四大支柱行業之首--貿易及物流業,有關行業佔本港GDP約兩成,恐顯著拖累經濟。但另一方面,這也會影響美國在香港的整體利益,因美國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根據香港工業貿易署統計數據,2018年香港與美國雙邊商品貿易總額達5879.24億元,佔本港整體貿易總額的6.6%。就貨物貿易而言,美國一直在香港賺取可觀的貿易順差,香港更是美國在全球取得最大貿易順差的經濟體。
 
 
  從進口美國商品看,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美國是香港第六大貨物供應地,2018年,香港從美國進口的商品貨值達2311.28億元,佔進口貨值總額的4.9%。倘若美國對香港貿易關係惡化,首先,這可能直接威脅美國工人的工作職位。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數據,2015年美國對香港的出口貿易,為美國創造約19萬個工作職位。
 
  其次,美國對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貿易均錄得逆差,但香港多年來是美國的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以順差總額計在所有經濟體中排名第一,過去十年每年順差平均為330億美元。2017年,美國對香港貿易順差為347億美元;2018年,貿易順差為338億美元。
 
  倘增關稅由美消費者承擔
 
  若從出口美國看,根據香港工貿署統計數據,2018年,香港對美出口36.42億元,佔出口貨值總額7.9%,位居第2位;對美轉口3531.55億元,佔轉口貨值總額8.6%,同樣位居第2位。
 
  香港的出口主要依賴轉口貿易,2018年,香港產品的出口總額,僅為轉口總額的2.32%。而事實上,香港的整體貿易高度依賴內地,過去10年,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地和貨物進口地,平均佔香港進出口分別約一半。2018年,香港向美國出口佔比僅約8%。
 
  如果香港因關稅問題,完全失去出口美國市場,對香港影響有多大呢?2018年,香港出口美國貨值為36.42億元,僅佔香港GDP0.13%;轉口美國的貨值佔比亦只有8.6%,遠低於中國內地的55.1%,因此對香港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說是輕微。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即使美國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待遇,對香港的進出口影響不大,因現時香港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內地,相反與美國的貿易佔比不大。但他亦指,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可能影響美國盟友的看法,或令更多國家及地區跟隨,無疑影響香港的出口競爭力。
 
  事實上,香港出口貿易相對多元化,甚少產品是完全依賴對美出口,而美國企業為維持利潤,最直接方法就是把成本轉嫁消費者,也就是讓貨品加價,最終這些關稅將大部分由美國消費者和生產商負擔。
 
  此外,香港與美國的雙邊關係亦不限於經貿方面,除了進出口管制範疇,《美國香港政策法》內容還涵蓋文化、科學和學術交流等經濟文化範疇,意味若《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通過,將可能影響兩地的學術文化、體育、創新發展等交流,這些交流互動對經濟貢獻的影響更是難以量化。
 
  【拆局解碼】香港獨立關稅區待遇面臨挑戰
 
  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及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早前通過備受矚目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法案仍需在兩院大會表決通過。外界相信,不同商會各界人士到美國進行游說,加上法案可能淪為中美貿易談判的籌碼,預料法案不一定會通過。法案之所以受矚目,一大焦點在於法案一旦通過,香港可能失去獨立關稅區的特殊待遇。
 
  所謂「獨立關稅區」,是在經濟上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香港成為獨立關稅區後,雖然政治上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在經濟上香港被國際視作「獨立」的個體。
 
  1980年代,英國開始與中國磋商香港前途問題,為確保香港回歸後的經濟自由,英國跟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前身)提案,讓香港在回歸後成為「獨立關稅區」。
 
  法案實為談判籌碼
 
  美國在經貿問題上亦視香港為「獨立」個體,雙方存有雙邊經濟關係,乃《美國-香港政策法》所賦予。《美國-香港政策法》是香港回歸中國後,美國重新釐定對港政策,自1997年起,美國就視香港為有別於中國的「非主權實體」,讓香港成為獨立關稅區,擁有稅務優惠。這也是為什麼在中美貿易戰中,香港未有因美國向中國貨加徵關稅,而受直接影響。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只是美國在中美貿易議題上的談判策略,因法案要求對《美國-香港政策法》每年審視查證,除非中美貿易戰惡化,否則美國不會輕易透過法案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因美國企業和僑民在香港有不少利益,例如多間美資金融機構在港經營,並把香港作為面向內地投資者的窗口。他相信,即使法案最終獲通過,美國短期內不會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
 
  在本港的美國人為數甚多,根據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的數據,現時有逾8萬名美國公民居港。另外,根據港府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底,當年約有120萬來自美國的旅客訪港。同時,美國在香港有龐大的外來直接投資,截至2016年底,美國在港的外來直接投資資金市值達405億美元。美國是香港金融行業、進出口、批發及零售貿易行業的重要直接投資來源。若港美經貿關係轉差,美國僑民和企業的在港利益恐受影響。
 
  內地與全球市場接軌
 
  事實上,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亦曾明言,香港示威可能影響新一輪中美經貿磋商。羅斯早前接受美國霍士FOX新聞訪問時表示,香港對中國內地的國際貿易活動很重要,但香港示威活動可能影響中國內地,衝突亦凸顯香港社區內部有分歧。
 
  無可否認,香港擁有獨特優勢,是中國內地對外貿易的橋樑。不過,隨中國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貿上積極與全球接軌,先後成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開放對外貿易,又逐步在18個省份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已開始成形,加上「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國內地積極向國際市場開放,與香港形成互補關係,重新定義了中國的角色。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邱騰華亦表示,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乃《基本法》賦予,不是其他國家的恩賜,香港亦有自身利益去維持高度自治、「一國兩制」。他又指,美國的《香港政策法》是在回歸前以其自身利益出發制定,看待此事要站得高、看得遠,事件必然會很政治化,但不需因某些國家的行動而卑躬屈膝。
 
  最新修訂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主要內容
 
  ● 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審視香港的自治地位是否繼續符合1992年所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去享受美國給予的特殊待遇。
 
  ● 如果有香港市民因為參加非暴力抗爭而被政府拘捕,美方不會以此為由拒批出學生或工作簽證。
 
  ● 要求香港在2020年實現立法會全面直選,以及普選行政長官。
 
  ● 要求美國商務部提交年度報告,評估香港是否能夠執行美國針對敏感軍商兩用出口管制法例,以及美國或聯合國對朝鮮或伊朗所實施的制裁。
 
  ● 要求美國總統向國會相關委員會提交一份制裁人員名單,這些人被指打壓香港基本自由,有可能被凍結在美國的資產或拒絕入境。
 
  資料來源:綜合網上資料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