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聚焦民生

2019-10-17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昨天公布的施政報告,推出包括增加綜援家庭租金津貼、增設過渡性房屋,以及放寬按揭上限等措施在內的逾220項新措施,期望在緩解暴亂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幫助市民解決房屋這個「老大難」的民生問題。

  增過渡屋助中產上車

  施政報告指出,目前房屋問題是香港社會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亦是部分民怨的根源,因此今年的施政報告推出了多項針對基層人士的房屋政策,務求在短、中、長期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滿足市民置業的需求。其中,報告提出將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預計未來3年提供10000個單位,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輪候公屋家庭的租金壓力;同時,政府亦會將預留的建設過渡性房屋費用,由早前公布的20億元增至50億元。

  筆者認為,這項措施不但可減輕輪候公屋家庭的租金壓力,亦可幫助基層家庭累積財富。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4年,期間基層家庭的財富往往被高昂的租金蠶食,若政府在短期內增加過渡性房屋數量,並為基層家庭提供相應的津貼,則能幫助他們累積財富,改善生活。此外,去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及,可研究通過改裝整幢工廈為過渡性房屋,增加房屋數量。當時已有研究顯示,全港約有逾100幢市區工廈符合改裝條件,若提供政策上的便利,預計短期內可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數量。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亦提出放寬首次置業按揭上限,首次置業人士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樓價上限將由現時的400萬元提升至800萬元;而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後者可包括自用樓和換樓按揭。預料這項政策可協助有穩定收入,但暫時未能支付首期的中產及專業人士置業。事實上,近年本港樓價升幅以倍數計,400萬元以下的單位近乎絕,相信放寬按揭成數後,不但可令樓價上限更貼近現實的樓市水平,亦可以協助有需要的市民解決首期的問題。

  收三類私地增供應

  為確保長期且穩定的土地供應,施政報告中突破過往思維,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未來將會收回三類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營房屋(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首置」和相關設施發展。

  三類私人土地包括﹕第一類是可能具發展潛力,但未納入新發展區或其他發展項目,大部分屬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第二類是各區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但仍未有發展計劃,而又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的私人土地;第三類是適合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的私人土地。目前已知會收回的私人土地約700公頃,預計其中400多公頃會在未來5年收回,遠多於過去5年收回的20公頃土地。以往政府在收回私人土地時可使用的手段不多,且有不少限制,因此在過去5年僅能收回20公頃。現時可運用《收回土地條例》,相信在收回私人地時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有鑒於香港經濟受暴亂影響而面對極大的下行壓力,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指,政府除了會盡快落實在過去兩個月宣布的一系列支援中小型企業的措施外,亦會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和「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分別注資20億元和10億元。其中「BUD專項基金」的內地計劃和自貿協定計劃下每家企業的資助上限將分別倍增至200萬元。

  筆者認為,這項政策雖可幫助部分中小企業渡過困境,惟注資金額及支援力度似乎仍有提升的空間。要知道,現時香港約有34萬家中小企業,所僱用員工總人數約佔香港除公務員外總就業人數的45%。然而,與大企業不同,中小企由於沒有大量現金流和對沖手段,抗逆能力較差,苦撐兩、三季後社會環境如仍未有改善,周轉不來,便會考慮裁員或結業。所以,政府未來還須因應局勢的轉變,進一步加強支援中小企業的力度,及時推出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措施,否則若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潮,隨時可能影響到成千上萬家庭的生計,造成民怨上升。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