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在深啟幕

2019-10-31
来源:香港商報網
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现场
 
  【香港商報訊】記者王曉蕾報道: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一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2019)在深圳召開,來自奧地利、加拿大、中國(包括香港)、法國、希臘、日本、南非、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自然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政府、研究機構和保護組織的代表、專家學者等約500人參加。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希望該論壇能辦成自然保護領域的持續性高峰論壇,定期召開,通過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在自然保護領域的思想碰撞,經驗分享,為中國自然保護地和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多國專家學者共商自然保護大計
 
  論壇采取主論壇和分論壇的形式進行,深圳市委常委楊洪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論壇匯集了世界各地自然保護領域的資深專家、知名學者,共同圍繞“生態文明背景下的自然保護地與綠色發展”主題,深入交流探討,分享生態保護的新理念、新成果、新經驗,為新時代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帶來新的啟示,提供新的思路。
 
  30日的主論壇由14名中外嘉賓和專家學者從自然保護地法律制度研究、社會參與自然保護、國際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歷史與經驗、自然保護地體系空間規劃、自然保護地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美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經驗分享、自然保護地監測、法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經驗分享、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與自然保護、加拿大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經驗分享、自然保護地游憩管理及特許經營等多方面分享了他們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經驗。
 
  31日的分論壇將邀請來自自然保護研究機構的學者和自然保護組織、保護工作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根據各自的工作經歷以及對自然保護事業的深入思考,在9個分論壇中從自然保護地體系與國土空間規劃、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管理與生態修復、自然保護地游憩與生態體驗、自然教育與公眾參與、自然保護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生物多樣性監測、管理目標考核與評價、自然保護地的社區參與、與自然保護地相關的國際進程、深圳自然保護實踐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
 
  《深圳共識》正式發布
 
  論壇認為,經過6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領海面積的4.6%。其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1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44處。此外,還擁有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39處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當前全球自然保護總體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自然保護地受到人類活動的挑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物種滅絕、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災害頻發,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愈發凸顯。在2019年5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指出,現在約有100萬種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四分之三的地球環境和約66%的海洋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顯著改變。20個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愛知目標中只有4個取得了實質進展。自然保護與貧困、污染、氣候變化、過度開發等問題密切相關,是復雜的社會、經濟、安全、公平問題。只有平衡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政策、制度體系,才能實現自然保護的目標。
 
  論壇建議,中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構建完備的自然保護法律體系,建立以《自然保護地法》為基本法、自然保護區等單行法律法規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二是建立包括但不限于生態補償、轉移支付的政策機制;三是建立基于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物種監測為基礎的自然保護地信息和監管平臺,為自然保護地的空間規劃和管理能力提升奠定基礎;四是應當加強自然保護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促進自然保護領域的理念、政策、科學和技術等方面的信息溝通與融合。五是促進當地社區發展,倡導公眾教育和社會參與自然保護。六是推動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全球實現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提供中國方案。在論壇討論的基礎上,會議發布了《深圳共識》。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