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老照片曝光!图看澳门今昔发展变迁对比

2019-12-09
来源:凤凰网旅游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正式回归祖国。100多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一起来看澳门这座城今昔发展变迁对比。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盛产蚝,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图为1955年10月4日,澳门,港口的渔船。

  那个时代,当地人多以捕鱼为生。图为约1950年的澳门,远眺海湾。

  如今的澳门,美丽而宁静、有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是一座繁荣,一座从容的城市,致力于成为国际旅游休闲都市。

  澳门关闸。旧的关闸原位于现今关闸马路中段,明朝万历年间建成,为中国传统三层闸门城楼,但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后,将之拆筑,并于现址建立关闸拱门。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广东省两个的陆路通道出入口的其中之一。1993年,澳葡政府决定恢复对从中国内地出入境的民众实施边检措施,遂建成出入境验证大楼。验证大楼设东西两翼,东翼为入境大厅,西翼为离境大厅。另设中央大楼,并有一条直通拱门的观光走廊。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01年向珠海市租借关闸以北地段,兴建新的关闸边检大楼,这座边检大楼总面积为38000平方米,有71条出入境行人通道和22条行车通道,设计人流量为每天200000人,另外附设有关闸广场和地下客运总站,于2004年启用。

  约1953年,澳门,大三八牌坊,也就是圣保罗大教堂遗址的前壁。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1580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起了这座教堂,取名“圣保禄”教堂。后来,教堂两次毁于火灾。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前壁,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教堂成为遗址之后,因前壁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加上“圣保禄”从葡文音译成中文,说成“三巴”,才有大三巴牌坊的称谓。

  1963年1月,澳门,一个年轻的女子正在攀爬圣保罗大教堂外的楼梯。

  如今的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重要的地标之一,也是造访澳门的游客必去的目的地。牌坊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中西艺术的交融。建筑是巴洛克式,并有明显东方色彩的雕刻,包括代表中国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图案。2005年,它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在大西洋银行和中国银行多版纸币上都有这座妈阁庙。

  妈祖阁位于湄洲湾北岸山亭镇山柄村麒山之巅,阁共四层,高32.3米,取妈祖农历三月廿三诞辰之意。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上有“妈祖阁”3个金字,两侧书有对联:“德周化宇,泽润生民”。如今的妈祖阁还是香火旺盛,很多人前来祈福礼拜。

  民政总署大楼的位置在历史上原为一座中式亭楼建筑的议事亭,为明朝政府宣读政府命令和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葡萄牙人购买了该地皮兴建具葡萄牙风格的议事公局大楼,成为澳门政治心脏。位于新马路上的葡萄牙式建筑是澳门市政厅,建筑正面葡文LEAL SENADO意思为”忠诚的议会“。

  议事亭前地俗称“喷水池”,坐落在民政总署总部对面,整个广场由碎石子铺成波浪状,面积3700平方米,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在广场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喷泉,它是这里的标志。

  中西方建筑的碰撞,相互交融,擦出多元化色彩的火花。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兼容葡萄牙文化,在这里,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