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代表麥理浩徑的標誌沿路可見,但各路段製法不同。
麥理浩徑部分山徑由大小石塊砌成,不少由人手搬運,較大的石塊重達百斤。
【香港商報網訊】麥理浩徑今年踏入40周年,遊人漸老,但麥徑不老。麥徑全長約100公里,分為十段,由西貢起至屯門止,途經馬鞍山、獅子山、大帽山等,山路蜿蜒,高低起伏,但走來始終舒適安全。今日的青蔥林蔭、羊腸小徑、登高要道,得力於漁農自然護理署當年前線人員辛勤開墾,包括退休後仍為部門效力的溫強和黎興。
全港最長遠足徑中途站多
約40年前,他們先後入職。政府在1979年展開以時任港督麥理浩命名的遠足徑修建計劃,推廣遠足活動,2人因緣際會,是參與修建工程的年輕工人。雖在同一部門,卻一直在不同地點工作,互不認識。歲月匆匆,這回在麥徑初會,2人談起往事即滔滔不絕。
麥徑是本港最長的遠足徑,中途站眾多,黎興參與第五至第六段修建工作。他憶述,當年工作相當艱辛,同事可謂日曬雨淋。由於施工地點較遠,工人早上登山,下午回來,體力勞動一連數小時,午飯有時就在工地以乾糧代替:「因為路程太遠,犯不着為吃飯而走回去,這樣太辛苦了。」
修建山徑涉及燒焊、木工、泥水等技術,需要一一掌握,在實踐中學習。至於鋪砌石階,要用上大小石塊,有時就地取材,有時則要動用直升機運載,在路口放下後由人手搬運,較大的石塊重達百斤。
遊人笑容為最大回報
黎興指,儘管任務勞累,同事間有說有笑,偶爾同到山溪休憩,亦屬當年工作調劑和娛樂之一。
除了鋪路,工作人員還肩負植樹護林、撲滅山火之責。溫強表示,與山火搏鬥可謂最辛苦的任務:「火沒熄滅,大家不能撤退,都要留守。火到了這邊,就要趕到那邊攔截,大家需講求服從性,都要能吃苦。要是沒有意志、沒有團隊精神,那是做不到的。」
昔日辛勞歷歷在目,但黎興和溫強同樣認為,遊人的笑容就是最大回報:「日常工作中,屋邨附近的老人家有時會走過來,誇我們的路鋪得挺好,有時又會提醒我們該怎樣修、怎樣補,大家交流一下,挺開心的。」
歲月彈指一揮間,2人對麥徑的感情始終不變,不時偕家人到此徑遊玩,已當上爺爺的溫強就最愛帶孫女到第一段看萬宜水庫西壩。看着逶迤如帶的山路,着人心心念念的自然保育工作能薪火相傳,年輕一代從前輩接棒,傳承所學,繼續守護麥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