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春——回首基建工程兵來深建設40年

2019-12-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兩萬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建設特區
 
  【香港商報訊】記者徐艷瓊報道:40年前的那個冬天,單金生帶領著他的土建連隊,和汽車連、修理連等一起共300多人,坐了四天四夜的悶罐車,作為先遣部隊來到深圳,從此拉開了兩萬基建工程兵南下建設特區的序幕。
  
  在特區包容開放的土壤里,這個群體中湧現出了光芒四射的世界級企業家任正非、文化創新產業的領軍人物梁光偉……但更多的只是像浪花一樣的普通人。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用個人的奮鬥與抉擇,展示了深深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成為深圳的第一代「拓荒牛」,為深圳留下不朽的精神豐碑,值得代代相傳,永遠銘記。
  
  先遣隊連長單金生
   
  「那是1979年11月20日,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當時連隊正在瀋陽做工程,團長打電話要我緊急回去。22日,團長在團部里鄭重地跟我講,中央要在深圳建特區,要把深圳建得媲美香港,吸引香港人過來生活。他說上級下達了一個政治任務,要我帶上連隊,代表50萬基建工程兵,作為先遣部隊去深圳,跟深圳人見好第一面,打響第一炮,爭取一年一個團、兩年一個師落地深圳。」
 
單金生
 
  作為帶隊連長,單金生雖然感覺此行責任重大,但絕對不會想到這其實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鴻篇巨製的序幕,而他們不經意之間成為一個偉大時代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我們拉上全部的生活、勞動物資,人和貨整整44個火車皮,12月4日上火車,12月8日到達深圳,部隊在當時的筍崗火車站下了車,基地就駐紮在如今的通心嶺一帶。」單金生向記者回憶。
 
  因為聽說這邊天氣炎熱,戰士們都沒帶軍大衣,但一到深圳就碰上了連綿的冬雨,最低才4攝氏度,很多人都凍壞了。大家頂著風雨搭建竹棚,伙食房每天早晚煮兩大鍋薑湯給大家喝。等到天晴,氣溫又升到20多度,那些年輕小夥子卸物資的時候,都光著膀子穿背心幹活,大家都說這裡的天氣「邪門」了!
 
  「還有更『邪門』的事,一位50多歲的隨軍工人來深圳才9天,就因高血壓住院,入院6天人沒了。這些事對大家心理都有些影響。」
 
  講起當年的事,單金生很是感慨:「當時深圳有『三多一少』,蚊子多、蒼蠅多、蛇多,人口少。我們住的地方周圍都是樹林、山坡,大家在路上經常碰到蛇,有時候晚上回家,還看到蛇盤在床上、被子上。有幾個人被蛇咬傷了,戰友們只好在竹棚周邊撒白灰、噴藥水來驅蛇。」
 
  「春節前,竹棚都建好了,物資也都歸位了。大伙兒都很高興,我們就開了一輛翻斗車去蛇口,從漁民手上買了一條200多斤重的魚,兩米多長的翻斗車都裝不下。回來後每人分了一塊,比饅頭還要大。」
 
  1980年4月1日,先遣隊在深圳打響了「第一炮」——6層高的市委大樓正式開建。當時都是靠手推車運材料,人工現場澆灌混凝土,連著一兩天都不能停。也沒有塔吊,只能靠卷揚機往高處搬材料。累了大家就直接躺地上睡,其他人換班接著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戰士們7個多月就完成了大樓主體結構,創下了口碑。
 
1982年,參加市委大樓施工的部分立功人員
 
  1981年2月,單經生迎來人生的「高光一刻」:部隊由6個排的300多人組成加強連。4月1日,深圳第一座載入史冊的20層高樓、當時位居全國「三高」之一的電子大廈正式開工。
 
  「我就記得當時有三句口號:大幹100天,打好預製樁;決戰100天,建完地下室;會戰100天,拿下主體結構。大家鼓著勁干,創造了當時最快的速度。電子大廈建好後,全國都響噹噹的,很多人來參觀,我們感覺非常自豪!」
  
  「得獎專業戶」孫建華
 
  如果說單金生到深圳是「聽令而來」,那麼孫建華則是源自內心的某種召喚。
 
  孫建華有一件軍裝,上面綴滿了他所得的榮譽獎章。這位獲獎無數的老兵,同「烈火英雄」邱少雲是一個縣的老鄉,從小就受到英雄故事的感召。他非常誠懇地對記者說:「要想當英雄,需要一些特殊的機遇。但是要想學雷鋒,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我覺得不難,日行一善就可以。」
 
孫建華
 
  孫建華出生在農村,家裡很窮,從小就勤快、能吃苦,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幹活。參軍後,他利用一切業餘時間幫助連隊、戰友和當地老百姓幹活,成為有口皆碑的「楷模」。
 
  當時,由於施工任務重,很多士兵所穿的膠鞋還沒等到換髮就已經磨損嚴重,孫建華花了半年的津貼買了一臺補鞋機,為戰友們無償補鞋。
 
  一次,一位戰友身患重癥,孫建華主動去照顧他,被傳染得病。住院一個月剛回到連隊,就接到鏟糞坑的任務。時值嚴冬,土硬如堅冰,環境骯髒,很多人都不願意干。孫建華懷裡揣著休假條,帶頭上陣,使連隊按時保質完成了任務。
 
  這位「活雷鋒式」的老兵到深圳後保持了一以貫之的好作風,不論是重活累活,他都樂呵呵地搶著干。因為帶病工作傷害到身體,他多年都要吃藥打針。後來好不容易懷上小孩,卻受此影響患上「先心」,成為終身遺憾!
 
  1985年,單位將他從一線鋼筋班組抽調到二線做倉管員。孫建華嚴格把控,查缺補漏。一次,單位在市郵政大廈施工,鋼筋供貨商玩弄手腳,少供8噸貨。孫建華和幾名工人徹夜復秤,查出了問題。第二天,老闆一早跑來塞給他一萬元,被他嚴詞拒絕,為單位挽回數萬元的經濟損失。
 
  1991年,單位安排孫建華當採購。這個崗位更加考驗人,他時時告誡自己,抵制一切誘惑。因為守規矩講原則,在公司改制時,領導堅決調他到總公司管採購。他積極跑市場搞調研,以最低價買來最優質的材料,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數千萬元。
 
  3年前,孫建華從單位榮休。回顧過往40多年的參軍工作生涯,這位「活雷鋒」受營連嘉獎七次,營團「學雷鋒積極分子」四次,團優秀黨員四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七次,被全軍政治部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在軍改工以後,他獲評公司和集團「先進生產工作者」12次,公司和集團優秀黨員10次,深圳市「優秀黨員」3次,深圳市勞動模範兩次,廣東省勞動模範一次……真可謂「得獎專業戶」!
 
  一位當年的老首長說:「那時候的獎章,是用汗水、鮮血甚至是生命換來的。含金量很高,它給人帶來前進的動力,獲得它,使人感到無尚光榮。一生能獲這麼多獎章,孫建華真是令人敬佩!」
 
  記者問他:「同當年的戰友相比,你覺得來深圳怎樣?」
 
  他說:「當然好啦,我現在每個月退休工資6000元,他們在內地拿的比我少。」
 
  記者又問他:「你有沒有想過得到的和付出的不對等?」
 
  孫建華憨厚一笑:「我沒讀多少書,對人生的定位不高。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把為人民服務當作一種信念,做習慣了,也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廣東好人」徐粼
 
  在來深的基建工程兵中,有一位已故的白衣天使,是大家心目中共同的驕傲。他就是被評為「廣東好人」、「最美急救醫生」的徐粼。
 
徐粼
 
  徐粼1980年底從大學醫療系畢業後應徵入伍,成為基建工程兵第八支隊73團的一名軍醫。1982年秋,徐粼報名來深參加特區建設事業。從醫30多年,他常年奔跑在搶救生命的第一線,衝鋒在各類重大災害事故的最前沿。
 
  1993年深圳清水河倉庫區發生大爆炸,他們醫院承擔急救工作。那一天,救護車一直響個不停,傷員如潮水般被送來,徐粼和同事們忙了一整天,全身累散了架。
 
  2003年深圳抗擊「非典」,徐粼臨危受命,帶領團隊運送「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人,每天加班加點。醫生病倒了,他就頂替醫生;司機累倒了,他就充當司機。2003年5月,他帶頭遞交了要求「火線」入黨的申請書,這也成為深圳醫務人員誓死抗擊「非典」的真實寫照與莊嚴承諾,被深圳博物館收藏。
 
  2008年汶川發生大地震,徐粼主動請纓,擔任廣東省第六批抗震救災醫療隊隊長,在災區連續奮戰19天。他把自己帶的錢、罐頭和礦泉水讓給災民,有段時間糧食補給跟不上,他就餓著肚子搶險救援。實在餓極了,他只能去漂浮著屍體的河裡抓魚充饑。
 
  2011年深圳舉辦大運會,為確保及時完成急救任務,他一天三餐吃盒飯,每天只休息2-3個小時,經常通宵熬夜。
 
  2012年,因積勞成疾,徐粼醫生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但他隱瞞病情,仍然堅守第一線。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2016年1月,徐粼因病離世。他生前一直視愛默生的哲言為座右銘:「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備受崇拜。」他用他短暫的一生驗證了醫者對於初心的堅持。
 
  青春之歌唱響時代
 
  40年的光陰轉瞬即逝,這些早期來深的建設者如今已兩鬢斑白步入老年。深圳也從當年的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並且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
 
  一個人的青春應該怎樣度過?老兵代表劉坤德對記者說:「個人命運只有與時代命運緊密結合,才能譜寫出最符合時代旋律的青春之歌。」
 
  今年是首批基建工程兵來深40年,也是深圳建市40周年,在這樣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記者深入採訪了他們中的一些代表,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青春之歌」。回首往事,所有人都為當年的選擇慶幸自豪。雖然這中間有迷茫,有掙扎,有坎坷,有不幸,但正是這些曲折起伏,成就了他們個人與深圳這座城市的「破繭成蝶」。
 
  就像深圳建設者顏宇的詩中所寫那樣:
 
  「 那時候,夢與年華共添一色
 
  是祖輩把未走完的路指給了我
 
  也是生活把未唱完的歌送給了你
 
  ……
 
  當時我們選擇了這座城市
 
  不抗拒的接受
 
  這整個生命 都應該全然獻出去
 
  不屬於自己 而是屬於
 
  這首詩歌
 
  這片理想
 
  寫給世界的
 
  不是終點 而是前方」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