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誕辰展 經典再現

2019-12-17
来源:香港商报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他探索「國畫現代化」和「油畫民族化」,創作糅合傳統水墨與西方現代繪畫美學,為中國近代畫壇發展開闢新路。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大師曾用獨特的工具創作,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辦的「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精選逾100項展品,呈現畫家不同風格的作品,並披露吳冠中曾使用了哪樣令人意想不到的工具作畫。

  今年是吳冠中誕辰100周年,加上香港藝術館翻新後重開,遂舉辦「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通過油畫、水墨作品、寫生原稿等逾100項展品,帶領觀者回顧這位藝術大師逾半世紀的藝術歷程,並分為兩期展出。

司徒元傑介紹,展覽特意邀請藝術家吳為山創作雕像,重現吳冠中來港寫生時的神態。

  從糞筐到餐車

  「從糞筐到餐車」這句令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看起來與藝術沒有一點關係,可是畫家吳冠中正是使用糞筐和餐車進行藝術創作。香港藝術館首席研究員(至樂樓及吳冠中藏品)司徒元傑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回答:「對於吳冠中來說,畫畫只是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吳冠中被下放到農村,閒暇時可畫畫,然而工具匱乏,他便將工作用具--撿牛糞用的糞筐作為畫架。在展覽中展示了兩幅「糞筐時期」創作的油彩紙板《雙燕》及《山下人家》,《雙燕》描寫的一架葡萄、兩三家農戶、成雙的燕子等均具強烈色彩感情,亦可見他對藝術的熱愛。

吳冠中作品《雙燕》,油彩紙板, 1972 年。

  「在2002年吳冠中受香港藝術館邀請,來港向公眾示範速寫。當時已搭好工具,他無意中看到工作人員推餐車,便說就用餐車作畫。他認為自己不是表演,而是藝術教育的示範,工具不須太講究。」隨即以餐車為畫架示範寫生維多利亞港,司徒元傑憶述:「餐車被推來推去,不停移動。」儘管是這種情況,從展品《維港寫生》卻不見線條受工具影響而變得歪曲,完美地呈現了對岸的高樓大廈,並用彩點表現都市的活力。

吳冠中作品《維港寫生》, 2002 年。

  從鄉村到都市

  吳冠中90年代末開始就陸續捐贈作品予國內外的博物館,他和其家人捐贈給香港藝術館至今累計達450項,藝術館也成為國際上擁有吳冠中作品最多最豐富的藝術機構。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三部曲」水墨設色的《雙燕》、《秋瑾故居》及《憶江南》,《雙燕》會於館內另一個展覽「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同期展出,《秋瑾故居》、《憶江南》則會在是次展覽的上下兩期分別展示。「這三部曲能觀賞到吳冠中由具象、半抽象、接近抽象的畫風變化,是畫家本人非常喜歡的三幅作品。」《秋瑾故居》屬於半抽象,要細緻觀看才能發現五黑的大門,而兩邊是白牆。屋頂的電線上棲息燕子數隻、白牆黛瓦,讓人一看就感受到濃濃的江南氣息。另一幅油畫《水巷》利用黑、白、灰展現小橋流水的江南景,畫面沒有陽光與投影,銀灰調體現了吳冠中最愛江南的春陰景色。

吳冠中作品《水巷》,1997年。

  除了江南外,城市的喧鬧、霓虹燈的繽紛也激發他創作一系列以都市景觀為題材的寫生及抽象作品。水墨作品《都市之夜》濃縮了畫家到訪過的城市景象,濃墨粗筆表現樓宇的交錯,濃重的紅、黃、綠色點跳躍在其中,在吳冠中的都市系列畫尤其經典。吳冠中便是憑藉鮮明的「點線面、黑白灰、紅黃綠」藝術風格,讓觀看者感受油畫及水墨簡潔之美。(撰文:Janice 部分圖片:馮瀚文)

[责任编辑:董岳昕]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