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豐收的一年。就在跨進2020年的最後一天,惠東上演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演講比賽。演講主題是“守初心擔使命 逐夢新時代”。台上的干部職工感同身受地講述着各行各業的感人故事:交警勇救溺水兒童、護士帮助艾滋孤兒、消防員出入火場救人……台下觀眾由衷地發出共鳴。
這是一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滌蕩心靈的過程。香港商報記者盧偉、通訊員黃少卿、葉衍達
惠東的好故事有很多很多。
為讓外界重新感知惠東、了解惠東、解讀惠東,2019年該縣策划了一場“融媒體”概念的創新性嘗試活動——“我要去惠東”,邀請了30多名不同行業的年輕人,歷時一個月,穿越鹽洲島,攀上蓮花山,遠赴西枝江源頭,深入烏禽嶂深處、遍訪惠東16鄉鎮,用鏡頭,用音樂,用文字,借力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大平台,記錄和分享了年輕人對惠東“四色”山海人文最真實的體驗,記錄了他們對高山的敬仰,對大海的熱愛,也記錄他們對山林茶香的理解,對江河的感恩,更分享他們瞻仰紅色遺跡的崇仰之情、重溫古村祖訓的心得。同時,還舉行“我要去惠東”明信片全民邀約、萬人同唱《我和我的祖國》活動等,全媒體互動互融,誕生豐富的宣傳產品,總閱讀量超1500萬人次。
“我要去惠東”全媒體宣傳也因此榮獲2019年“超級杯”傳媒創意案例大獎。
過去,人們談起惠東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聚焦于擁堵的巽寮灣或曾經的“白色污漬”。惠東真的只是這樣嗎?當然不是!讓人們認識最真實的惠東,讓惠東人民正視自己,在新時代改革開放浪潮滾滾向前之時,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從而合理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才是惠東的初衷。
為了全方位、立體化呈現惠東主題教育工作新進展、新成效,惠東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學習強國學習平台推出《【文明實踐】惠州惠東:不忘初心鑄文明 牢記使命我先行》《百姓故事百姓講百姓聽!惠州惠東縣鎮村三級理論宣講全覆蓋》《【一線實踐】革命老區新生,惠州惠東探索党性教育與紅色資源開發保護新路徑》,同時,通過省、市、縣主流媒體(含網媒、微信公眾平台),合共刊發/播出相關新聞報道近1000篇/次。
讓“真善美”的人文環境愈加濃厚
“你去聽新年音樂會了沒?”“去了,感覺辦得一年比一年好,明年還想再聽!”……近日,不少惠東人見面時這樣說起。2019年底,該縣舉辦的2020新年音樂會座無虛席,深圳交響樂團演奏了一首首中外經典曲目。家門口的文化盛宴,滌蕩惠東人的心靈。
當老百姓茶余飯後更多地聊着草根名嘴、廣場舞大賽、新年音樂會、鋼琴演奏會等話題時,那才是惠東堅持以文化人的宣傳目的。
隨着文藝輕騎兵下鄉巡回演出走進基層,原創作品音樂會等多場文藝演出活動活躍于惠東,特別是作為國家非遺的惠東漁歌日前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晚會唱響,人們開始從言談豐富起來,活躍起來。
為進一步繁榮惠東文藝創作、打造地方精品,惠東以“創新創業創造、民建民享民樂”為主線,推出一批展示新時代精神、體現區域特色的文藝精品,涌現了大量原創音樂作品,如:《山海惠東》《把心留給你——惠東》《巽寮灣,巽寮灣》《我們的惠東》《天藍藍,海藍藍》《我們甘溪党支部》等引起廣大群眾共鳴,在“我要去惠東”主題活動中,還誕生了一首結合惠東漁歌的本土民謠——《歸去還復來》。
于是乎,誰家的孩子參加了鋼琴演奏會,誰家的孩子被評為“新時代好少年”,諸如此類的“攀比”,悄悄讓惠東人文環境愈加濃厚,愈加真善美。
堅定紅色傳承 以革命文化激勵人
惠東有綠色的山,有藍色的海,古色的城,更有紅色的文化。讓惠東人以紅色文化為自信,利用好紅色底蘊講好惠東故事,同樣是惠東的宣傳重點。延續紅色基因是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與此同時,利用紅色資源講好惠東紅色故事,開展“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故事匯50余場,制作《口述歷史》系列專題片,組成一批宣講隊深入到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開展惠東紅色故事宣講。此外,充分利用現有的紅色遺產,推動党史資料系列化,相繼編輯出版了《惠東與抗日戰爭》《惠東紅色遺產檔案》;整理編輯《高潭紅色遺產簡介》《追憶高潭星火、傳承紅色氣質》、電視文獻片《中國地名故事·廣東卷·惠州篇——紅色高潭》等一批教學資源;編排了廣播劇《信念》等。
精心取材紅色發源地,惠東推出了“紅色課堂”,構建“鎮村覆蓋、主輔結合”培訓網絡,打造中洞百慶樓、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員雕塑廣場等6個主題鮮明、代表性強的現場教學點,依托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歷史陳列館等,開展瞻仰革命舊址、重走紅軍路、重溫入党誓詞等情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現場教學,讓廣大党員干部在近距離感受紅色文化中加強党性修養。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483個基層党組織,約2.6萬名党員干部到紅色基地接受了党性教育。
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比翼齊飛”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把位于“大灣區之角”的惠東進一步推向了開放前沿,使得惠東處在多重疊加戰略機遇期。當前,廣東省正全力構建“一核一带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惠東擁有“一核”與“一带”發展雙重機遇。
兩大科學裝置、海上風電場、平海電廠、碧甲LNG接收站等新能源項目……742平方公里的稔平半島,如同一座磁場,集聚多個大能源項目和大科學平台,正在打造成為大灣區能源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而在山區,該縣正在推動高潭、寶口、安墩等山區鎮連片開發發展,突出紅色旅游、带動特色農業產業,將“農業+觀光”結合于一體,走農旅結合新路。
然而,發展過程中的惠東卻面臨了營商環境不足的瓶頸。惠東將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比翼雙飛”?
推動營商環境的優化,惠東主張德法(道德與法治)並重。一方面,樹立誠信惠東品牌。
2019年7月,惠東縣委、縣政府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信用惠東建設集中宣傳月活動,全面推行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健全信用信息披露制度與信用獎懲政策體系,通過誠信制度激勵和約束商界。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微博、戶外廣告、LED等媒體媒介,營造全社會講信用、守信用的濃厚氛圍。同時,以文明創建為抓手,不斷完善各種硬件設施和開展喜聞樂見的育德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沐浴在濃濃的道德氛圍里。
另一方面,深入推進平安惠東建設,完善社會治安打防管控體系,嚴厲打擊敲詐勒索、強買強賣、欺行霸市,以及各種商業欺詐、不正當競爭等違法犯罪活動,嚴肅查辦無理刁難、阻工鬧事等不法行為。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