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罕有的老中青三尊佛祖,留下了宋朝最华丽的颜色

2020-01-19
来源:澎湃新闻

   说到延安,你会想到什么?肯定会先想到“革命圣地”四个字。但也许你不知道的是,延安及其下属县中有4座特别彪悍的北宋佛教石窟:钟山石窟、清凉山石窟、石泓寺石窟、万安禅院石窟,并称陕北四大窟。位列榜首的子长钟山石窟,更可堪称宋代第一佛窟。


  位于陕北山区的子长县,是个交通较为闭塞的地方。这里尚未通高铁也没有动车,需要乘坐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抵达。钟山石窟也不在县城内,而在西北方的山中,史书上号称有18窟,但按守窟的大叔的话说,只有4号窟这1个窟值得看。

  然而,进入4号窟万佛岩的大门,我整个人顿时一震,目不暇接的感觉骤然袭来。

 

 

 

钟山石窟中间龛。

 

  石窟中有8根方形石柱,将中心区域圈成三个立方体空间。石柱上满是小型佛像和菩萨像。造佛像是有功德的,多造便有更多的功德,因此,古今中外的佛教徒们都热衷于建造大量的小佛像,营造出千佛洞、万佛寺的架构。然而,很多地方的工匠这么玩的时候都很敷衍,大量的佛像都是简单的重复重复再重复。陕北的工匠可不是这样,他们在钟山石窟的4号窟内营造的佛像不光总数破万,细节也相当丰富,逐行、逐个去看,会发现那些小佛像有很多样的动作与表情。

  在四面洞壁上,亦刻有大量彩色的小佛像。这些密密麻麻还耐看的小佛像,形成了第一重视觉冲击,让人目不暇接。

 

 

 

钟山石窟左侧龛。

 

  石柱隔开的三个空间内,各有一尊坐佛和附属的弟子、菩萨。最左侧的那尊佛,双腿下垂置于双莲,此为善跏趺坐;右手上举,捏出了一个不典型的说法印,左手自然垂放于左腿之上。它的整体姿态,和我之前写过的那尊唐代大铁佛一毛一样,应当是一尊弥勒像。所以,这三尊佛像,应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等等,不对啊!正常的纵向三世佛,未来佛都位于右侧,左侧是过去的燃灯佛。哪有把未来佛放在左侧的呢?况且,这尊佛的胁侍明显是阿难和迦叶二位尊者。汉传佛教里的胁侍和印度教的坐骑一样,是用来推测主尊身份的利器。以此反推,左边这尊,也是释迦牟尼佛。这就不是三世佛的搭配。

 

 

 

左侧龛中的迦叶尊者。

 

  巧的是,右侧两龛的胁侍,都是阿难和迦叶。所以,三龛的主尊都是释尊。如此安排,有什么含义?

  解答的线索还是在胁侍身上。虽然三队胁侍全都是阿难和迦叶,但很明显,自左向右,他们的外貌——尤其是迦叶的外貌——看起来在变老。左边的迦叶看起来正是中年,肌肉丰满,年富力强;中间的迦叶已入老年,多年的苦行消耗了肌肉,胸前肋骨突出,面部有些憔悴;右侧的迦叶似乎半只脚迈入了涅槃,形销骨立,像一尊站着的骷髅。与之相对,最左侧的释尊头上似乎还戴着头巾——不像另两尊是肉髻螺发——这明显还未成佛,正应壮年迦叶的时态。而中间的释尊,捏的还是不典型的说法印,但端坐于莲台上,这是已经成佛后宣扬佛法的形象,这对应的应当是鹿野苑的初转法轮。


  最让我不解的,是最右侧的释尊。按照胁侍尊者的时态推测,这个释尊对应的应当是涅槃之态。常见的表现佛祖涅槃的造像,一般都是卧佛,但这里是打坐的宴坐姿态。它还捏出了一个奇怪的手印:双手置于腿上、肚脐前,手掌向上,大拇指举起,靠在上折的四指上,两手的四指背对着靠在一起。刘兆英先生在《文化艺术报》上撰文介绍说,这个手印叫“清凉印”,代表着佛祖涅槃,如是倒是也对应得上。

  无论如何,这三尊释迦牟尼像,都对应着他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此三时佛,在佛教艺术史上极为罕见。再配上鲜艳的颜色、头顶的藻井和身侧的万佛石柱,在石窟大门投入的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异常震撼。


  除了佛祖好看,石窟内还有许多身菩萨。这些菩萨或坐于莲台,或站立于佛前,皆面容姣好,衣着贵气,或淡然恬静,或蹙眉沉思,虽然不像主尊那样让人惊艳,但也是北宋石雕的精品,几乎可以和那些同时期最好的木雕、泥塑放在一起比一比。

  北宋时的陕北,特别崇拜观音菩萨,尤其喜爱水月观音。因此,在钟山石窟内有好些尊水月观音的浮雕,他们或坐于石柱的浮雕上,或坐于四墙,高高在上的观看前来参拜的凡人,如看水中之月一般。


  钟山石窟的兴建时间有一定的争议,主流观点是修建于北宋治平四年。治平是宋英宗的年号。英宗勤政,重用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改革时弊,但手段比儿子神宗圆润、成熟得多。在他的统治下,北宋有中兴之相。然而,英宗在位4年就去世了,在他之后,北宋进入了狂飙突进改革的新时代。

  在那个时代,陕北是北宋对抗西夏的前线。边地的军民们竟然造出如此之好的石窟,着实让人惊讶。让我们多看看这北宋最好石窟的风华吧: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