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梓君(左二)與其他非華語學生齊來「洗邋遢」,了解中國傳統習俗\大公報
【香港商报网訊】政府近年增加資源推動非華語學生的校本支援服務,助他們融入社區,有參與的小學用於發展具校本特色的非華語課程,透過農曆新年等節日,例如學寫揮春、製作盆菜等,向非華語學生和家長推廣傳統中華文化。
青衣商會小學有多年教授非華語學生經驗,負責課程發展的沈式日芳主任表示,除了透過繪本教學,還鼓勵體驗傳承中華文化,例如他們需要學寫揮春、學書法,用中國傳統剪紙技藝製作「春」的吊飾掛於家中,在新年前一同「洗邋遢」。
六年級巴基斯坦裔學生金梓君有參與「洗邋遢」,融入中國文化習俗。她從一年級開始學習中文,非常喜歡,平時在家也會偶然和家人講中文。她說學習中文有助與別人溝通,現能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和母親買餸時更會幫忙討價還價。
助融入本地社會
校長朱惠珍表示,非華語學生來自泰國、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等地,支援計劃有助學校將非華語教學框架融入課堂,該校特別重視向學生推廣傳統中國文化。她稱非華語學生大多是第二代,有意留港生活,特別需要融入本地社會。
該校亦重視家長教育。盆菜是圍村慶祝新年的傳統,鄉民在不同慶典與婚嫁、滿月、新屋入伙、祠堂開光,都會吃盆菜,校方每年農曆新年安排非華語學生和家長一起製作「南亞盆菜」,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及體驗各地飲食文化特色。每年學校在最後一天上課都會舉辦盆菜宴,認識新界居民習俗,也讓這本土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