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行业“零”复工 艰难中待启幕

2020-03-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29日电 题:演艺行业“零”复工 艰难中待启幕

  中新社记者 应妮

  所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院团、剧场和演出公司的负责人不约而同都会说,“今年太难了。”

  来自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消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到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下同)。3月中旬时,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上海大剧院等有风向标意义的剧院,也纷纷取消了4月的演出。

  当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在逐渐复工复产之时,演艺行业几乎是“零”复工,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演出需要一个运作周期,出于防疫考虑主管部门报批与否仍是未知数;另一方面演艺本身不是硬需求,观众也很难马上安心地走进剧场。

  事实上,2020年原本是被业内普遍看好的演出“大年”,这从日前发布的《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可见一斑。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演出票房总计达200.41亿元,增速已经超过电影市场。2020年若延续这一态势,本该是硕果累累的一年,但在疫情之际被强行按下暂停键,演艺行业直接进入寒冬。

  引进了《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悲惨世界》等优秀法语音乐剧的九维文化,2019年票房收入达1.3亿元。董事长张力刚透露,目前已取消演出60余场,包括话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法语音乐剧gala等。除了春节期间本来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8场《王者之舞》,因取消之时已近开演,团方已抵达北京,舞台也搭建完毕,取消演出的直接经济损失是300余万元;其余取消项目则按照合同协商。“总的来说对公司影响不是特别大。”

  包括张力刚在内的多名业内人士预计,参考SARS当年的节奏,疫情起码将波及整个2020年的上半年,演出行业想要完全恢复最快也要到八九月份。

  上海市日前发布了《上海市演出场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指南》,其中对恢复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和恢复后的防疫措施都做了规定,比如实行实名制入场、每场演出错排错位出票、上座率控制在50%以内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演出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基本意味着没有演出公司可以复工。“上座率在50%以内的话,几乎可以判断一定是亏本,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做这样的商业项目。”

  在实体演出至今尚没有明确启动点的时候,各种形式的“云演出”应运而生。如国家大剧院推出“线上大剧院”,每天推送各类演出视频。

  保利剧院的“保利云剧院”更是集合了诸多经典演出,其中的《北京人》《新原野》《海鸥》《明年此时》等是央华文化出品的话剧,法语音乐剧版音乐会《悲惨世界》、经典舞剧《大河之舞》、《大河之舞2起舞狂澜》等则由九维文化提供版权,后者还授权武汉琴台大剧院在云剧场播出其代理的剧目。

  在保利剧院相关负责人看来,央华文化、九维文化等民营演出公司在特殊时期提供版权,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观演需求,也对演出主办方的品牌和口碑起到宣传作用。“上线视频多为经典优质的作品,既不会影响到目前正在巡演剧目的售票,又能培养和吸引新的观众日后走进剧场观看现场演出。”

  《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预计,VR、AR等数字虚拟技术等在2020年将推动沉浸式观演升级。张力刚对记者阐释了他的理解,“云”方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新兴产业,由此可能产生新的风口或趋势,但无法替代现场观演。央华文化总制作人王可然也直言,演出的魅力说到底还是在剧场中。

  尽管线下艰难,但大部分业者仍看好未来。在上半年调整的演出中,延期待定的占相当一部分,部分确定延期的都安排在下半年甚至2021年,届时很可能会迎来演出“撞车”现象。

  如何最大程度解决可能出现的“撞车”,把握行业的爆发机遇?业内人士指出,这就需要演出公司尽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仓储、运输、人工、安装等方面做好成本管控,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场灯熄灭,大幕拉开,一场场好戏都将上演……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毕竟窗外已繁花盛开。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