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奥地利中国数据研究中心的办公场所离奥总理府、维也纳市政厅只有咫尺之遥。该中心2020年3月成立,是一家独立的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研究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合伙人筹措及承接科研项目的服务费,目前机构的中国分部也在筹建中。尽管奥地利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受“禁足令”影响,《环球时报》记者只好通过邮件或电话与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主席亚历山大·韦尔策交流。韦尔策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及环境领域自然科学家,在创新研究、资本市场、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在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和政府部门有着近30年的工作经验。4月12日,韦尔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不仅谈了成立中国数据研究中心的初衷,而且结合事实,驳斥了一些国家“甩锅”中国的奇谈怪论。他强调说,很难改变一些人对华偏激的看法,但中欧只有团结一致加强科技合作,方能共克时艰。
中国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
环球时报:您怎么评价中国政府采取的抗疫措施?
韦尔策:中国政府采取的抗疫措施果断、迅速,是榜样性的。面对疫情,高效、统一行动是唯一办法,这是欧洲在过去几个星期从中国学到的。我有很多中国朋友因疫情而宅在家中,中国人民执行政府抗疫措施时展现出的纪律性令人印象深刻。
环球时报:最近有个别国家想“甩锅”中国,提出“病毒源头论”“中国不透明论”“中国转移责任论”等奇谈怪论。对此,您怎么看?
韦尔策: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很荒谬。我是学生物和环境学出身,自从疫情暴发以来,我跟很多奥地利相关领域的专家探讨过,尽管中国是最先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但这不能说明是中国制造并传播了这种病毒。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病毒,现在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其起源科学界也没有定论。有的欧洲媒体总是对中国的官方数据充满怀疑,这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缺乏了解。因工作原因,我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和很多中国朋友保持着密切联系,知道中国在疫情之初有些措手不及,但这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对这个对手一无所知。但我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信息总体上是及时、客观的,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国家提前认识这种病毒提供了重要信息。我对有些国家随后的表现感到遗憾。至于“转移责任论”,我认为,越是艰难的时候人类越需要团结。
环球时报:您预测疫情过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会发生哪些变化?
韦尔策:我认为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从积极的一面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有所上升。中国在疫情期间给欧洲提供了无私的援助。前不久,中国向奥地利捐赠130吨医疗防护物资,为此,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在新闻发布会上专门表达了感谢。中国的一些企业和华侨华人也向奥地利捐助了大量医疗物资。此外,中国还向意大利、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很多国家提供及时援助,所以,疫情过后,中国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还有一点,中国是较早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因而经济复苏也先走一步。反观美国和欧洲都在疫情中遭遇重创,因此我认为疫情过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那些原本对中国抱有敌意的人可能更加忌惮中国。举例来说,在欧洲总有人担心中国的一些政策是在分裂欧盟,现在中国积极援助疫情严重的东南欧国家,更加剧了这些人的担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完全不是,因为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欧盟国家起初都在各自为政,后期才有所改观,但因此造成的成员国之间的裂痕已很难弥补。即便是欧盟的凝聚力在疫情中受到影响,原因也来自欧盟内部而非中国,但有些人却借机将责任归于中国的援助。这种偏激的看法很难改变。我认为,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增进中欧双方的相互了解。这也是我成立中国数据研究中心的初衷。
中国创新体系推动复工复产
环球时报:据了解,您2018年在维也纳技术高等专业学院开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课,是欧洲首位开课介绍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企业创新管理的学者。您最近也提到中国在用创新体系推动复工复产。能具体谈谈吗?
韦尔策:我现在本应在中国,因为之前收到中国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访问邀请,但都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推迟。记得以前去杭州时,美丽的西湖总让我想起故乡的圣沃尔夫冈湖。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讲,公民个体、城市社区和创新科技的灵活组合运用至关重要。从中国和个别欧洲国家的情况看,我认为,国家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战胜当前的全球性危机至关重要。现在我们能发现,为战胜疫情,哪些社会政策和现代科技是适用的,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创新。在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保留着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因此即使在人口千万以上的大都市发生长达数周“停滞”的极端情况下,居委会这种相对较小的基层组织仍能实现居民的互帮互助,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谈到复工复产,据了解,在过去几个月,中国政府各部委、高校和企业也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期公布核心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供应链情况、各省经济运行状况、外贸及对外投资状况等信息,政府再根据相关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中国科技部为应对疫情专门建立创新平台,所有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产品和科技产品都可以借助平台在全国推广,以推动中国经济重回正轨。这些产品范围很广,从诊断和治疗、医院建设、体温测量和显示、疫情预警和监控、消毒和预防感染到社区服务和管理。
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倒逼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生产流程、多式联运、医疗设备、生物制药、大数据运用等领域。这对于中国经济重回正轨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动力。在疫情期间不断发展的5G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水平将在中国庞大的经济机器重新启动后深刻影响能源、交通和基建领域的国有企业。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过去几个月也充分利用其资源助力医院建设、医疗用品生产、核心行业正常运转及群众日常生活。
环球时报:您怎样看中国经济复工复产对世界经济的意义?
韦尔策: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复工复产所采取的措施。当人们开始担忧整个欧洲的经济衰退时,这也就更加凸显中国经济复苏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意义。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已深深地融入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段时间,中国制造企业和物流运输的停滞给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事实证明,疫情初期,中国部分生产企业的停摆给欧洲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瓶颈,尤其是在医疗和制药领域。此外,中国还是欧洲部分行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如汽车行业。
危机时刻更需中欧科技合作
环球时报:对中国和欧洲在抗击疫情方面的合作,您有什么期待?
韦尔策: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疫情暴发后,包括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领导人都将本次疫情称为欧洲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法国、美国等国领导人甚至毫不讳言说“我们正处在战争之中”。
在我看来,能帮助我们战胜病毒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弄清楚病毒如何传播,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坚决措施消除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时候,卓有成效的全球知识体系就得以发挥作用——要知道,人类历史上99%的知识和创新产生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现在我们不得不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在奥地利,在中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人们都处于危机之中,而这也是需要人们加强学习的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科学交流互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16~17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就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展过紧密的学术交流,而现在我们更需要比以往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获取知识并寻找解决方案。
环球时报:对全球合作抗疫,您有什么建议?
韦尔策:人类在1969年第一次踏上月球,并从月球上回望自己的星球。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显得渺小却璀璨,如同无边的黑暗所包围的一颗蓝宝石。这颗蓝宝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有。因此,我们应该向所有的中国人、欧洲人、非洲人、美国人、印度人以及全世界的人发出团结合作的呼吁书。所有的力量、智慧和互鉴都应以全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我们应该也必须共同从这场疫情危机以及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如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姿态,我们就能战胜那些未知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