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會現場(李苑立攝)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苑立報道:4月21日是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掛牌5周年的日子。當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公布,5年來,南沙共有658項改革成果,多項位居全省、全國前列。
記者發現,廣東另兩個片區前海蛇口與橫琴,也是創新成果頻出,在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上,甚至比南沙更勝一籌。有與會專家認為,作為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在服務國家戰略大局上,南沙可與橫琴、前海、東莞等地聯動,探索打造「環自貿試驗區創新帶」以實現制度紅利最大化。
南沙成果最多 引進外資稍遜
會上介紹,五年來南沙自貿片區共探索出改革成果658項,有196項在廣州全市推廣實施,104項在廣東全省複製推廣,有42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位居廣東三大片區之首。南沙企業註冊數由8400戶增加到12.4萬戶,五年中,實際利用外資由10.04億美元提高至18.63億美元,累計引進172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特色金融等產業已成為南沙新名片。
公開資料顯示,總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的橫琴片區(含保稅區)2019年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6.91億美元,同比增長57.9%。總面積約28平方公里的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2019年前三季度,實際利用外資高達32.66億美元,增長5.2%。相比之下,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南沙自貿片區在引進外資、畝產GDP等指標上仍有一定差距。
南沙首次界定突破性改革創新
當天,南沙對外發佈了國內自貿區首個規範和保護突破性改革創新的政策文件----《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突破性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程序規定》(下稱《程序規定》)。
據南沙開發區創新工作局局長劉家君介紹,《程序規定》首次界定突破性改革創新的內涵,明確了先行先試中一些免責程序等,為下一步的改革創新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冀造「環自貿試驗區創新帶」
對下一階段的改革創新,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認為,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家戰略中,南沙可積極推動「環自貿試驗區創新帶」。
李善民指,南沙具有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優勢,應充分利用深中通道等世界級基礎設施功能,連接好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珠海唐家灣高新區,沿珠江東西兩岸打造一個閉環式的「環自貿試驗區創新帶」,形成輻射範圍廣、差異化功能明顯、產業協同創新能級高的自貿片區網絡,突出聯動效應,才能實現制度紅利最大化。
暨南大學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副院長顧乃華透露,該校正與南沙共建粵港澳規則對接平台,分領域組建粵港澳全面合作研究推進小組,重點聚焦物業管理、醫療、法律、會計、教育、社保等領域,推動南沙在與港澳規則銜接上率先取得突破,拓展港澳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