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有爱】老教授救援欲賣千件珍藏 包括罕有「水點桃花」毛瓷痰罐

2020-05-11
来源:香港商报

  新冠肺炎疫情好轉,但香港失業潮浪接浪,除政府投入逾2875億元包括兩輪的抗疫紓困措施外,不少慈善團體、低調富人、中產都在不同層面幫助弱勢。疫情中見到人性光輝一面,一位退休教授想賣掉畢生收藏品救助窮人,過千件收藏品中有張之洞、嘉慶皇帝的書法,更有一個由毛主席拍板做的「毛瓷」痰罐。

  香港商報記者 李銘欣

  冀助長者免費清潔家居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明儒松柏社區中心總主任韓慕琼,長期在前線服務基層,疫情期間眼見有長者因家人失業而未能負擔10多元的飯餐,遂想安排上門兼職鐘點家傭服務,既可令疫後無能力的長者免費獲得清潔家居服務,也能令要照顧子女而只能做兼職的婦女可幫補家計。

  她正撰寫計劃書向惠民慈善基金申請撥款。該基金會主席石濟民曾三度贊助「女青」,最近捐了6萬元購買300個抗疫包送給長者。石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退休副教授,業餘愛收藏。

  韓慕琼說:「香港社會充滿愛,疫情下不少低調富人主動來問有什麼幫手,但多數都是出錢不出力,不會像石教授這樣高度參與,他看過我的計劃書後,叫我把白米由2公斤裝改成5公斤裝,因為大包裝較划算,口罩又會親自到旺角格價,罐頭則建議由進口貨改成國貨,因為平些可幫到更多人,更親身與義工們逐家逐戶派抗疫包。」

  年屆83歲心願回饋社會

  石濟民對韓的「鐘點工」計劃初步感興趣,石說:「3年前我賣了父親留給我的齊白石字畫得91萬元,成立基金會,兩年半前又獲得一名低調富豪免租給予市值月租4萬元的3000呎工廈作會址及擺放收藏品,由於不懂宣傳,基金會發展不太順利,在籌集和出售捐贈品、尋找較年青的基金委員、招募義工等方面都進展緩慢。」

  石濟民多年累積過千件收藏品,總值數以百萬計,他已年屆83歲,又無兒女,想把所有藏品賣掉回饋社會,石教授說:「4年前我試過把一些藏品拿到不同慈善組織捐,但他們都拒收,拿去大型拍賣行,門檻非常高,對小型拍賣行則缺乏信心,工藝品無公價,拿去古董店又被人大幅壓價。」

  石濟民說:「工藝品須花時間心機保養,否則會變壞,人老了就無精神照顧這麼多寶貝,我和很多同好都面對同樣問題,老人去世後,生前珍愛的寶貝後人未必識欣賞,分分鐘賤賣到夜冷舖。」

  想建立公平的交易平台

  宋美齡生前從士林官邸精選的古董、文物、字畫、明清器皿、家具帶到美國長島大宅,身後她外甥把大宅連同內裏的所有古董文物家具一筆過以280萬美元出售,後來有拍賣行公開拍賣該700多件珍寶。事件令愛國商人於全球拍賣會上爭取把這批國寶回歸中國,去年一幅屏風以8000萬元成交。

  石濟民說:「我個人的收藏品只是拋磚引玉,我想建立一個公平的交易平台,讓願意把收藏品在生前或身後奉還給社會的長者,可放心把珍愛的物品交到這裏回饋社會。」

  毛瓷有價40年間被炒起

  83歲的石濟民父親曾是交通銀行廣東省最高負責人,46年他隨父來港,53年讀高二時決志回國參軍,豈料韓戰結束,惟有在廣州繼續學業,隨後考入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後分配到江西大學教書,因而與景德鎮名瓷結下不解緣,開始對工藝收藏品產生興趣。

  早年投得毛瓷痰罐

  石濟民說:「50年代很多精美瓷器1、2元就買到,這些瓷器現在動輒上千元,我最初的工資是26.5元,我和太太對吃和穿都無要求,衣服多是別人送的,唯一嗜好是見到靚的工藝品就忍唔住買,拿上手把玩。」

  74年石濟民回到香港,再去英國進修碩士,學成後入理工教書,80年改革開放後,石濟民經常北上開會及探親,深圳一次拍賣上,他以6000元人民幣投得一個「7501」的痰罐。

  「7501」即7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第1號文件,指示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為毛主席研製生活用瓷,毛主席更親點「水點桃花」紋樣,因此稱為「毛瓷」。

  一隻碗價值170萬元

  當年研製數量1萬件,出窯完好的僅4000餘件,發往北京的千餘件,從中挑選出兩套,每套138件,包括碗、碟、杯、羹、壺、牙籤筒、煙灰缸、茶葉罐等。1982年春節,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把這批「毛瓷」餘下的散件當福利發給職工,從此「毛瓷」流落民間。40年間「毛瓷」被炒起,去年拍賣會上一隻羹賣10萬元,一隻碗賣170萬元,一壺十杯的一套酒具賣200萬元。

[责任编辑:董岳昕]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