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眾藝術愛好者,近來因疫情而「荒」了好幾月,無法現場觀賞表演節目。曾經的日常活動,如今卻只能留在家聽CD、看錄影帶,以安慰自己的藝術靈魂。對於藝團、藝術家而言,卻是危中總有機,過去幾個月,線上觀賞逆勢成長,國際知名藝團及藝術家紛紛進行網上直播或重溫節目,以往一票難求的演出,如柏林愛樂、莫斯科大劇院、坂本龍一音樂會等等,均有免費網上直播,「造福」全球藝術愛好者。在本地層面,不少藝團亦沒有因疫情而停下來,而積極在社交平台推出不同口號、透過品牌推廣來維持其社會功能。
文:Ruth Chung
位於德國柏林的柏林愛樂廳早前因疫情而關閉,而柏林愛樂則將原定音樂會轉為「無觀眾演出」,透過其「數位音樂廳」網頁,對全球樂迷免費開放。(圖:柏林愛樂)
發揮藝術的社會功能
本地藝團近月推出林林總總的線上影音活動,在減少外出、留在家中的情況下,藝術便成為了一劑治療心靈的良藥,幫助對抗焦慮和無聊。作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於疫情期間,以#PhilYourLifeWithMusic為主題,由樂團樂手拍攝影片,與觀眾談音樂和生活,更集逾百人參與演出《獅子山下》網上音樂影片,鼓勵各界勇敢面對挑戰,單計Facebook平台已得到5.3萬次觀看,體現出樂團及藝術於社會上重要的功能及價值,發揮影響力。
香港管弦樂團策劃「Phil Your Life With Music:獅子山下」網上音樂影片,鼓勵觀眾。 (圖:HKPhilharmonic)
另一方面,香港中樂團更是活躍於社交平台,除了上載52集的「中樂知多少」系列影片,由樂團成員介紹各種中國樂器的音階、演奏法,並演奏示範名曲選段,讓觀眾輕鬆認識中樂,亦推出賽馬會中樂360線上教育平台,同時破天荒舉辦香港網上中樂節,鼓勵中樂愛好者,遞交3至5分鐘的中樂合奏片段,入選作品者將得到象徵式拍攝製作費用$2000至$10000不等。
香港中樂團在網上與觀眾重溫於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皇宮的音樂會。(圖:香港中樂團)
香港話劇團則展開了自創團以來前所未有的網上「戲寶重溫」,首次公開其戲劇檔案,以饗一眾「餓」了已久的戲劇迷,並推出「有文字你send來.不『疫』樂乎」短篇文本創作計劃,收集劇迷在疫情期間的有趣故事,獲選作品更有機會獲團員在網上演讀及得到$2500獎金。
香港話劇團首次公開其戲劇檔案,「Facebook戲寶重溫」系列以《一頁飛鴻》作壓軸之作。(圖:阮漢威)
香港芭蕾舞團亦在社交平台推出「港芭@家」,透過Facebook發布一系列互動節目,由舞蹈員分享食譜的《港芭廚房》、分享男芭蕾舞蹈員生活點滴的《港芭講芭》,到全面講解足尖鞋的《芭蕾101》,以及網上教授芭蕾舞、重溫舞團精彩演出片段等等,讓舞團可以與芭蕾舞愛好者保持緊密聯繫。
香港芭蕾舞團(港芭)行政總監李藹儀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當各個藝團做着大同小異的推廣時,最重要是善用「品牌效應」,令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影響,「港芭@家」也是該團藝術總監衛承天與團隊一起討論出來的「品牌」,作為港芭的「形象擔當」,衛承天自己也親自主持清談節目,以維持與粉絲的聯繫。
港芭@家「港芭講芭」,由藝術總監衛承天(右)與香港芭蕾舞團創辦人基慧思對談。(圖:香港芭蕾舞團)
港芭行政總監李藹儀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品牌建立對一個藝團十分重要。(崔俊良攝)
疫情下的藝團未來
疫情能見溫情,也令藝術闖出新格局。城市當代舞蹈團除了推出網上公開綵排直播、節目付費點播及舞蹈課外,更推出14天的網路駐留計劃,一共32位舞蹈藝術家及製作人等參與,探討舞蹈業界抗疫對策,例如如何在網絡世界進行實體創作、文化藝術品牌推廣及倡議、表演藝術的創業精神等,聚集業界探求新方向及機遇。
疫情爆發初期,城市當代舞蹈團以網上教學維持舞者的日常訓練。(圖:CCDC)
誕生一對一音樂會
疫情期間,「一對一」音樂會因此萌生。由香港藝術中心及藝團「現在音樂」舉行名為「Out Of Our Heads (OOOH!) 」的迷你聲音藝術節,在5月30日及6月6日進行表演者與觀眾「一對一」的演出活動,這意味着這次藝術節只能容許極少數的觀眾體驗,觀眾在表演場地各處遊走,並到不同的「舞台」以耳筒即時體驗藝術家現場演出的作品,期間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及聚集人數。正常而言,這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在這「非常時期」,千人表演不再,這個「一對一」音樂會,將會是新穎的嘗試。屆時,作品分成兩場音樂會上演,分別關於社交距離和行動限制。
香港藝術中心及「現在音樂」合辦「OOOH!聲音藝術節」的宣傳海報。
以上也是一些好的例子向政府及各界證明表演藝術存在的必要性,不論在社會順境或逆境時,皆能為市民帶來正能量,引發思考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