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辭世:他包裹過德國國會,還要包裹凱旋門

2020-06-01
來源: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2020年5月31日,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在紐約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歲。他和他的妻子讓娜·克勞德一直在從事大地藝術的創作,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1995年包裹柏林國會大廈。他們始終拒絕任何形式的贊助,也不追求藝術的永恒性,他們唯一的永久性大型作品在倫敦海德公園《馬斯塔巴》。2021年蓬皮杜藝術中心將舉行他們的回顧展,而因疫情推遲一年的「被包裹的凱旋門」將於明年實現——那是克里斯托的遺願了。


 

  克里斯托1935年生於保加利亞,1957年流亡東歐。兩年後,他在巴黎與法國女子讓娜·克勞德(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相遇,後來兩人成為生活和藝術上的伴侶,直到2009年讓娜·克勞德去世。

  1964年開始他們定居紐約,搭檔成為「包裹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婦認為,物體被包裹後,原有形式被「陌生化」,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力量,從而凸顯對象的本質、歷史等內涵。他們最初以帆布、塑料布、繩索為材料,包裹桌子、椅子、自行車等。雖然有評論家從人與自然的關係角度來解讀他們的作品,但克里斯托夫婦拒絕為作品賦予任何深刻含義,堅持以審美為創作出發點,他們宣稱自己的作品只「關乎歡樂與美感」,而不願被貼上某種流派的標簽。


  《奔跑的柵欄》 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馬林和索諾馬縣山區到太平洋岸邊的山丘(1972-1976)

  1961年,這對夫婦在科隆港口擺滿木桶,開始了自己的大型公共藝術實踐。由於桶價格低廉、具有雕塑感的外觀,始終其藝術品中將佔有重要地位。克里斯托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說:「我做的事情沒有任何實際的功能,也許是為了娛樂。」

  第二年,他們在巴黎塞納河邊的小街上做的《鐵幕,油漆桶牆》,當時他們拿了240個廢棄油漆桶堵住了這條叫威斯康辛的小街長達八小時。這項行為裝置作品顯然是為抗議剛於1961年設立的柏林牆。而克里斯托就是一位流亡的東歐(保加利亞)藝術家,對種族隔離非常敏感。也正是因為這件作品讓他們被廣泛關注。

 

 

 

《鐵幕,油漆桶牆》

 

  而後,這對夫婦創作了很多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其中最有標誌性的是用織物包裹建築。1969年,克里斯托夫婦踏上了海岸,用92900平方米的防腐布料和56公里的繩索完成了對澳大利亞悉尼附近1609米的海岸的包裹。當時,整片海岸的峭壁都被銀白色織物覆蓋。峭壁的堅硬、嶙峋被柔軟的織物輕輕覆蓋,棱角仿佛隱去了。


  《包裹峽谷》 美國的科羅拉多峽谷(1970—1972)

  1972年,他們又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3.6噸的橘黃色尼龍布,架起了一個14,000米的橙色帷幕,在山谷間呈現一種張揚又熱烈的美,這種美也在懸掛僅一天後,被暴風雨摧毀。他們的所有作品都是臨時的。克里斯托認為:「藝術家(尤其是建築师)都在追求永恒。但我什麼也不想留下,這需要勇氣。」

 

 

 

克里斯托夫婦

 

  克里斯托夫婦的包裹藝術作品的運作與傳統美術館的展覽與收藏模式不同,他們的作品不能長久保存,更無法被博物館或任何私人收藏,觀眾參觀他的作品從來都是免費的。他們始終拒絕任何形式的贊助,全部費用靠他們出售早年的小型包裹作品以及作品准備階段的草圖、習作、拼貼、縮小模型、版畫等來籌集。克里斯托夫婦長年居住在在紐約一幢沒有電梯的公寓樓的五層,他們沒有工作室,就在家裏工作,也不買車,每天爬樓梯,如果參與商業運作,他們早是億萬巨富,讓娜說:「你知道這些錢能買多少部電梯嗎?但這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我們是自己的老板。」這幾乎是只有他們兩人才能相互理解並堅持的生活和創作方式。「我們需要善於與各種機構和部門談判,也習慣於向銀行申請貸款,否則這些項目將永遠無法實現。

 

 

 

《被環繞的島》

 

  到1980年代,克里斯托夫婦的聲譽達到了一定程度,他們開展項目也越來越順利,這一時期他們大地藝術作品包括用明亮的粉紅色漂浮聚丙烯纖維圍繞邁阿密海上的11個島嶼。這件作品受到莫奈《睡蓮》系列的啟發,在碧海藍天下,11座島嶼猶如11朵綻放的睡蓮。而後,他們包裹了巴黎最古老的橋——新橋(Le Pont neuf),當時的巴黎市長雅克·希拉克也對包裹新橋欣然同意。


  1985年,克里斯托夫婦在巴黎塞納河上包裹住了新橋。

  克里斯托夫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1995年,1995年6月17日,正值二戰結束50周年,德國柏林國會大廈被10萬平方米的銀白色丙烯面料和1.5萬米的深藍繩索包裹起來,成為一座通體閃爍着銀色光芒的大地雕塑。原本建築的肌理被全部覆蓋遮擋,變成一座簡單到極致的幾何抽象物體。當時距柏林牆倒塌不到六年。


  1995年,克里斯托和讓娜·克勞德的《包裝國會大廈》,他們用鋁纖維覆蓋了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

  克里斯托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這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事物之一。」 「一百名攀岩者從德國國會大廈的外牆下垂,緩緩展開了巨大的銀色幕布。沒有使用起重機或其他機械,只有人從空中滑下。那是1995年,在眾人的圍觀下這件作品完成,人們來到建築下撫摸被包裹的建築布料。」包裹國會大廈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克里斯托夫婦花費24年的時間說服了近200位德國議員支持他們的作品創作計划。被包裹的國會大廈展出時間僅為兩周,卻吸引了500餘萬名的遊客。因為對藝術的執着,克里斯托還拒絕了三大男高音在被包裹的國會大廈前舉行音樂會。這卻不是他們花了最久的項目,籌備得最漫長的當屬2005年在紐約中央公園實施的《門》項目。


  1995年,攀岩者從德國國會大廈的外牆下垂包裹


  2016年,意大利北部蘇爾紮諾附近的伊塞奧湖上的浮橋。

  2018年夏季,克里斯托還在倫敦海德公園蛇形湖展出名為《馬斯塔巴》的作品。這個項目源於夫婦倆在阿布紮比的一個項目方案,早在1977年就完成了構思,由41萬個彩色桶組成。而且,這也是藝術家唯一的永久性大型作品。依舊令人欽佩的是,項目依舊不佔用公共資金也不接受贊助,所有項目資金全部來自藝術家本人。但該項目落地時,讓娜已經離開10年(讓娜已於2009年11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74歲),克里斯托得一個人完成當年他們共同策划好的方案。


  2018年,克里斯托在倫敦的蛇形湖上揭幕他首件永久戶外作品《馬斯塔巴》。

  2020年,克里斯托和讓娜·克勞德辦公室發表聲明稱:「克里斯托充分地享受了他的生活,不僅夢想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實現了它。」克里斯托夫婦的藝術作品將人們带到了一起,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的經歷,他們的作品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和記憶中。」

  原計划中2020年秋天將在巴黎實現的作品「包裹凱旋門」,因為疫情被推遲一年,按照兩位藝術家的遺願,將於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實現。蓬皮杜藝術中心也將在明年3月舉行的展覽「克里斯托和讓娜·克勞德,巴黎!」屆時也將再次呈現他們標誌性項目「包裹新橋」。

 

 

 

包裹凱旋門」方案圖

 

[責任編輯:鄭嬋娟]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