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講起香港設計界大人物,不得不提靳埭強,他被喻為「香港設計教父」。作為首位名列《世界平面設計師名人錄》的華人,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由裁縫到設計師,再到水墨畫家的身份,他除了擁有過人的天賦外,還不斷努力學習與創作,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作品之中。 撰文:Janice
做畫家是靳埭強的夢想,自小受從事灰塑師的爺爺影響,靳埭強(上图)格外喜歡藝術,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爺爺從事的灰塑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建築技術,創作立體的壁畫,在我家鄉番禺現時仍能看到我爺爺的手筆。」
文青裁縫
1957年靳氏移居香港,由於學習成績不突出,被家人送去做裁縫學徒,「學師三年,除睡覺休息的七八个小時,基本全天候工作。」當時十來歲的靳氏不懂向父母要求學繪畫,更何況畫家這個職業在那時一點都不吃香,根本無法餬口。「學好一門手藝,不餓死自己,在當時是基本要求。為了生計,我就將畫家的理想『埋葬』心裏。」滿師後,他在洋服店當了7年裁縫,公餘進修英文,有時看書、寫詩、看電影、看畫展、聽音樂會等,用現在的詞語來形容,非常「文青」。「我很崇拜貝多芬,希望能像他一樣,用藝術影響後世。」加上弟弟學業順利,不用養家,不認命的靳氏在22歲立志做畫家,邊工作邊跟隨伯父靳微天學習水彩畫和素描。
靳埭強作品《松下靜坐》,2018 年。
三個錦囊
靳埭強不斷探索,到今日仍創作不倦,這份創新精神,在其學畫時已顯露無遺,「我不想只跟一位老師學習,藝術應多學多鍛煉,才能找到個人風格,才能創新。」他不滿足現狀,在展覽中看到王無邪的前衛作品後,不惜向老闆請假也要報讀王無邪教授的中大夜校設計課程,「當時沒有電腦,我一步步畫色表、圖案,常常做到三更半夜。」儘管如此,靳氏卻格外開心,坦言在課程中開竅,學到設計審美、革新的思想。後來,經同學介紹到百貨公司擔任設計師,獲其他老師賞識獲聘到設計公司工作。他不諱言:「不是我選擇做設計師,而是設計選擇了我。」後來他又跟隨王無邪的老師呂壽琨學習水墨畫,並於1969年開始水墨創作,繪畫與設計,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到10年時間,他在1976年自立門戶,創辦設計公司。
「最初我的水墨設計很『洋氣』,用宣紙毛筆繪畫出波普藝術,緊貼西方潮流。」這些設計令他拿到不少獎項,然而去到國際比賽時靳埭強卻輸了,「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創作方法,並發現其他獲獎者的作品都有其國家特色。」他開始反省,自己為何要用西方文化?潮流容易逝去,為何不創造潮流?適逢其時,呂壽琨給靳氏三個錦囊,是為「師古人、師自然、師自我」,「即臨摹各個大師的畫作,以大自然為師,看大自然寫生,以自己方法學習。」他開始建構屬於自己風格的山水畫,踏上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路,自然,其設計風格也滲透不少傳統元素。
靳埭強作品《雲峰觀日》,2018 年。
中西融合
不熟悉藝術或設計圈子的讀者或對靳埭強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不過他的設計大家一定見過,包括科技園的標誌、香港浸會大學校徽、香港郵票、重慶市市徽等。其中,最廣為人知莫過於中國銀行行徽,這是他於上世紀80年代設計的,「那次設計讓我又驚又喜,驚的是當時內地處於改革開放初期,我擔心自己太過前衛的設計不能得到對方認同。」最後,中國銀行行長親自來到香港拍板起用他的設計。談到設計理念,靳氏仍記憶猶新:「行徽有三個元素,分別為中國、銀行及現代科技。古錢象徵銀行,紅線牽着古錢象徵『中』,亦代表中國資本的聯營銀行,中間圓角的方形和當時電腦形狀如出一轍,象徵電腦化服務。」靳埭強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的作品令他在國內外獲得更多獎項,1995年成為首位名列瑞士《世界平面設計師名人錄》的華人,成為國際知名設計師。
一脈相通
在訪問期間靳埭強多次向記者提及,最初自己不喜歡商業設計,學設計時也沒有想過做設計師。「繪畫純粹是個人創作,表達自己生活與情感,設計是滿足消費群體或委託人。」後來,他發現很多時候設計與繪畫是相通的。例如靳氏畫作中經常出現的「紅點」是傳承自呂壽琨,「其實『紅點』我首先運用於設計中,它代表各種含義,是信仰、是流血的傷口,與老師象徵的『出於污泥而不染』有些不同。」作品《松嶺旭日》、《雲峰觀日》中的紅點如同太陽照下的日光,雲霧環繞的山峰上松樹聳立,小人物坐於山上,帶有半抽象的意境。他的作品中抒發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現已退休的靳埭強將重心轉向水墨畫創作,偶然會接下公益設計的項目。他現正與多位畫家舉辦展覽「頌讚香港藝術」,從展品《觀瀑》、《風水雲動組畫10》可見其筆觸如同傳統書法,但不乏西洋或設計元素,靳氏已將設計與繪畫相融合,呈現抽象又具動感的山水。說到現時創作狀態,他笑言:「我現在放得很開,自在地感受生活與自然,創作靈感源自此。」難怪將近80歲的靳埭強,現在仍在追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