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易小婧通訊員祁凱報道: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羅湖區緊扣精準扶貧這條主線,重點做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大文章」:由深圳市羅湖區與陸豐市共建的「海洋工程基地產業園」正不斷吸聚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競相入駐,強強聯手的海上風電巨頭正加速推進陸豐海洋工程產業集群化;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每一名勞務工建檔立卡,精準掌握貧困戶在粵就業轉業需求情況,助力精準脫貧落到實處;金廂紅色文化館等組成的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紅色文化旅遊項目,至今已吸引了超過80萬人次的參觀者,為村民帶來了過百萬元的紅色旅遊收入。
經過幾年奮戰,羅湖幫扶的陸豐市26個貧困村,3918戶貧困戶17799人貧困人口,全部達到了脫貧標準,貧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萬元,比幫扶前增長3.5倍,撬動轄區企業赴對口幫扶的廣西隆林、西林投資,幫助當地優質產品走出大山,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共建全國最大海上風電製造基地
陸豐產業集聚發展的「海上路線圖」里,海洋工程基地產業園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由羅湖區和陸豐市共建的產業園區位於陸豐市碣石鎮,已引進中廣核海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併網發電),隨之而來的還有蘇州長風、江蘇中天科技、中山明陽智慧、天能重工等一批上下游企業。園區規劃建設了風機綜合廠、塔筒廠、導管架廠、海底電纜廠等項目,為節省運輸成本還配套建有深水碼頭。隨着多個海上風電巨頭扎堆陸豐,一條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正逐漸形成。走進園區,項目建設施工的轟鳴聲與風電機配件生產線上的機器聲交織在一起,此聲此景讓深圳派駐陸豐工作組組長、羅湖對口幫扶陸豐指揮部總指揮卓思聰感慨萬千:「產業園建起來,當地有了可以持續發展的產業,居民的就業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顧海洋工程基地產業園的建設,凝聚了羅湖和陸豐的諸多努力。2020年3月,羅湖和陸豐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區發展規劃,將兩地產業共建的範圍擴大到全市,並在東海、星都兩個園區基礎上增加位於陸豐碣石海洋工程基地產業園。陸豐瀕臨南海,海岸線長190公里,自西向東密布着碣石、甲子等5個港口,有着發展「海洋經濟」的天然基因。據了解,整個海上風電項目總投資約54億元,預計產值近100億元,可解決當地就業3000餘人,整體建成後解決當地就業將翻一倍。發展願景是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製造基地,建設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
但是,在產業基礎薄弱的陸豐,建起「高樓」並非易事。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對口幫扶工作力度,羅湖在產業園項目建設上給予陸豐資金、招商等全方位的幫扶。從2014年對口幫扶陸豐開始,羅湖一次性安排財政資金4.5億元扶持陸豐產業園區建設,其中2億元用於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陸豐市正在加快完善海工基地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企業的投資建設。陸豐市碣石臨港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濤從小在碣石長大,回憶起兒時的家鄉,他表示產業園以前是塊無人問津的荒地,更別提開發產業了。如今,望着眼前一片熱鬧的施工場景,他感嘆道:「我們有了新的產業園,有了屬於自己的產業,大家都歡欣鼓舞。」
大數據為勞務工建檔立卡
不少貧困戶在本地就業機會少,收入低,外出務工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貧困戶增收脫貧的有效途徑。比如,隆林每年有近萬人到廣東務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則通過包車,點對點送了6000多名勞務工到廣東,其中2000多人是貧困戶。隨着羅湖區與隆林縣共建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的成立,這一切都迎刃而解。外出務工的貧困戶一旦失業,就很可能返貧,沒有勞務工的具體信息,精準幫扶便難以開展。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勞務工建檔立卡,提供更精、細、深的服務,培育致富帶頭人,以先進技術創新勞務協作模式,助力精準脫貧落到實處。中心建立在粵就業貧困勞動力跟蹤服務平台,務工人員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就職企業情況、崗位變動情況都能在系統查詢得到。工作系統為政府統一人力資源系統,安全性有保證。
此外,羅湖還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幫扶模式,在陸豐26個貧困村落地或實施主導產業26個,成立25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推動實現貧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4288元,26個貧困村每年集體收入8萬元。
據悉,羅湖對口幫扶陸豐的貧困村已完成100%出列,貧困戶100%達到脫貧標準。在26個貧困村落地或實施主導產業26個,成立25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推動實現貧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4288元,26個貧困村每年集體收入8萬元。
2016年以來,羅湖區財政累計安排給陸豐26個村幫扶資金1.56億元,為廣西兩縣共安排1600萬元。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對口幫扶工作,截至2020年5月底,社會幫扶三縣市金額(含物資)已達7572.16萬元,其中陸豐4030.92萬元,廣西兩縣3541.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