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匪夷所思的延期科举考试

2020-07-07
来源:西宁晚报

  高考,国以选贤,教以树人,民以求进。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一招生考试制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今年的高考比较特殊,受疫情的影响,较之以往推迟了整整一个月。

  从历史来看,高考延期并非首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区学生的高考就延期将近一个月,安排在当年7月3日、4日、5日。揆诸历史,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曾因故被推迟过,有些原因现在看起来,甚至有点匪夷所思。

  科举考场复原。图片来自中国科举博物馆

  苏辙患病

  宋仁宗推迟殿试一个月

  宋朝,堪称科举考试最为兴盛的时代。

  众所周知,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五代十国最大的特点,便是藩镇势大,牙兵骄横,文官落寞。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后,惩前代之弊,立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过由于当时南唐、南汉等国尚未平定,赵匡胤还需要依赖武将为其平定天下,因此,这个政策在宋太祖时表现得并不算太明显。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文官势力逐步做大。随着北汉的灭亡,宋朝统治者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虽然和北方的辽国偶有战争,但是和平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武将便没有了用武之地,文官势力做大。作为文官选拔途径的科举考试,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到宋仁宗继位后,宋人已经把科举考试看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宋仁宗父亲宋真宗所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为了获得“黄金屋”,娶得“颜如玉”,前赴后继地奔向考场。其中,便有苏辙的身影。

  苏辙,在历史上也被称作“小苏”,是北宋时期不出世的文学大家苏轼的弟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从小和苏轼一起博览群书,苏氏兄弟的名声很早便从四川传到了开封。到了他兄弟俩的应试之年,天下都认为前二非苏轼、苏辙莫属。

  事实也不出大家所料。几天之后,榜单出来了,苏轼、苏辙的名字赫然在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似乎即将在苏氏兄弟身上上演。不过,正当兄弟两人为最后宋仁宗所主持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试准备时,一场意外发生了——苏辙病了。

  这可急坏了苏辙。如果拖着病体勉强应试,不但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更是对皇帝的不尊敬。想想多年的苦读努力,可能就此付之东流,苏辙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样着急的,还有韩琦。作为宋仁宗时期的“执政”,韩琦对苏氏兄弟的才华非常赏识,亟须两人为国家贡献能量。没想到,在这最紧要的关口,苏辙竟然病倒了。此时的韩琦,也顾不上科举考试的规矩了,向宋仁宗上书说,今年应试者中,唯苏轼、苏辙声望最高,苏辙却偶然生病,一时无法应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所以应当将策试时间推迟,以等苏辙病好。

  宋仁宗不愧为庙号为“仁”的皇帝。他同意了韩琦的建议,推迟了策试的时间。直到苏辙痊愈,方才开考。这年的策试,因之比惯例推迟了二十天,本应在八月中旬,结果推到了九月,而且“自后试科并在九月。”

  最终,苏辙位列四等,虽不及苏轼的三等荣耀,但也于名于实都收获颇丰,在秘书省入了职。考试结束后,宋仁宗不无欢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果然,三十年后,苏辙成了宋哲宗的宰相。

  灾害战争

  迫使科举考试延期

  苏辙的遭遇,在我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堪称孤例。事实上,因自然灾害、战争而导致科举考试被推迟的现象比较多见。

  先说一下自然灾害。唐文宗天和八年夏秋之际,中原地区发生了蝗灾和旱灾。根据史料记载,这场灾害的破坏力空前,许多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实在不适合再举行科举考试。因而尚书省在奏明唐文宗后,取消了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和殿试。

  为什么一场地方性的虫害能影响半年后的考试?原来,按唐制,每年秋末十月是各州府申送本地举子进京的时间,因秋收受损,物力不迨,耽误了部分地方举子的行程。所以为了公平起见,作出了推迟科举考试的决定。

  不过为了照顾举子们的感受,唐文宗在推迟考试的同时,还下诏称“念彼求名之人,必怀觖望之志”,于是“宁违我令,以慰其心”,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

  相对于这种真正的自然灾害,还有一种“自然灾害”也为古人所惧怕,那就是“日食”。明朝洪武、建文年间,就曾两次因为“日有食之”而推迟殿试半月——古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再说说战争。如果国家遭遇战乱兵祸,科考停考是必然之势。如在唐懿宗时期,便有科举考试因战争而推迟。

  大唐的帝位传到了唐懿宗手中,已是病入膏肓,正在这个时候,远在西南地区的南诏国于咸通四年连续三次发兵进攻安南,并攻陷了交趾郡,消息传到长安,唐懿宗决意发兵对抗南诏国。在出兵之前,朝廷答应戍卒们,在桂林驻守服役三年,就可以换防返回家乡。

  没想到,唐懿宗失言了,等了六个春秋之后,一些来自徐州的戍卒绝望了。既然朝廷不允许他们回家,那他们就决定用武力自己回家,被史家称为“唐亡之祸基”的庞勋起义就此开始。

  在回家目标的激励下,起义军兵锋所向,无人能挡,由西南一路席卷江淮,天下震动。唐懿宗为了镇压起义,“因诏权停贡举一年”,取消了咸通十年的考试。诏令发出之时,当年秋闱已毕,各地举子已经陆续启程抵京,走到半路听说来年春闱取消,只好悻悻返乡。

  这次停考对举子们的士气打击不小。《太平广记》的“贡举”篇中,记载了一位卢姓士子的牢骚。他来自偏远州府,一路紧赶慢赶到了长安附近,却接到停考的诏令,无奈之下作了一首《东归诗》自嘲:“九重丹诏下尘埃,深锁文闱罢选才。桂树放教遮月长,杏园终待隔年开。自从玉帐论兵后,不许金门谏猎来。今日霸陵桥上过,关人应笑腊前回。”意思是说,离开家乡进京时,本期待春闱折桂,谁知考试因兵乱取消,只好在寒冬腊月就打道回府,家乡父老都要笑话我。

  更让唐懿宗没想到的是,此后成为李唐王朝的噩梦的黄巢,也在这些被迫回乡的士子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被推迟的科举考试,改变了此后唐朝的国运。

  匪夷所思

  推迟考试的“个性”理由

  科举考试为国选才,如果说自然灾害、战争兵乱等理由而推迟的话,还可以理解,以下笔者所要说的几项科举考试推迟的原因,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比如,皇帝不在家。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对于这样一位如此具有性格的皇帝,不仅朝臣们连连摇头,当朝的举子们也感到头疼。按照明朝中期的考规,二月会试完毕,三月殿试开考,但在正德十五年,贪玩的明武宗从前一年夏天就开启了南巡之旅。举子们在北京准备殿试时,他正在江南乐不思归,根本无法主持殿试。待到圣驾回銮,已是次年正月,考生们却只等来了更为戏剧性的消息——明武宗回京后不久即驾崩,国葬期间万事俱休,科举考试更是要暂停。于是,他们一直苦等到明世宗即位后,才走进了这届延迟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殿试考场。

  此外,还有考生自己延期的。比如清朝才子王士禛。

  王士禛是何许人也?他生于明崇祯七年,山东新城县人,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后世习称王渔洋。是清初文坛领袖,总持风雅凡50年,创“神韵”诗说,对清代诗风影响甚巨,算得上一位文坛领袖。

  王士禛就曾经放弃了一次殿试。顺治十二年,王士禛中会试第五十六名,可能是他觉得这个名次不满意吧,于是便没有参加殿试,自行回家,当然,给出的理由是“致力于诗”。三年后,王士禛又来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考得不错,取得了二甲三十六名的好成绩。

  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也曾因字写得不好看,自己推迟了一场殿试。

  光绪十六年,二十三岁的蔡元培顺利地中了贡士。殿试在两个月后进行,不过蔡元培当年并没有参加。他在《自写年谱》中说,他当年之所以没有继续参加殿试,乃是“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写得不好,留待下科殿试,仍偕徐君出京”。蔡元培的说法也得到了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的印证。李慈铭在《郇学斋日记》中说:“(四月十三日)蔡进士(元培)来,沈进士(宝琛)来,两生皆年少未习楷书,故不待复试而归。”(作者: 九雨农)

[责任编辑:郑婵娟]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