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可以治癒心靈嗎?不少人或對於藝術的「功效」半信半疑。其實,在難以透過語言傳達信息時,以藝術的方式向他人傾訴、宣洩,是可以獲得心理上的療癒。已故香港畫家唐家偉15歲確診患上思覺失調,但無阻他堅持創作,塑造出其大膽創新的視野,甚至棄筆用手指作畫,將自己的心境展現觀者眼前。
撰文:Janice
圖: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
唐家偉作品《竹3》,2002年。
唐家偉作品《竹4》,2012年。該作品是唐家偉以手指及指甲為「畫筆」創作的。
說起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定佔一席之位,她的作品風格獨特,南瓜、大小不一的圓點、大膽的色彩搭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草間的創作。其實,她的部分創作是源自其患上的思覺失調,10歲就被診斷有幻聽、幻覺等症狀,看到的景物充滿圓點。她迷戀上畫圓點,將自己負面情緒寄託於紙上宣洩,而觀者看到的正是草間的「幻覺世界」。畫家唐家偉與草間彌生一樣患上思覺失調,雖然他繪畫的是國畫,但兩人同樣以藝術「療癒」內心,創作出具個人特色的畫作,將挫折化為動力。現正於香港大學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山斗道人」,就能欣賞到唐家偉人生中至為關鍵的20年的作品。
鍾情山水畫
唐家偉15歲確診思覺失調症,在青年時就一直與病症鬥爭,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Dr Florian Knothe)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唐家偉17歲開始繪畫,藝術成為他的避難所,給予他心靈的慰藉。」在20歲那年,唐氏移居加拿大並學習西方繪畫,掌握西方繪畫技巧的同時,師從被喻為「民國才女」的現代女書畫家顧青瑤,在其指導之下學習國畫,後來更自學潑彩山水。如其作品《白色聖誕》使用了潑墨技巧,畫中覆蓋着皚皚白雪的樹木,讓人聯想到銀裝素裹的美景,加上彩墨繪成的天空,別有一番意境。
儘管他長期與疾病搏鬥,但絲毫不影響自己對藝術的堅持,唐家偉的創作題材主要圍繞山水,對山水題材的喜愛、研究的深入程度,在他後期畫作中特意署名「山斗道人」可見一斑。據羅諾德說,沉默内向的唐氏學習中國傳統繪畫後,有不少感悟,亦視山水畫是中國藝術中最難掌握的一門學問,卻也認為是中國藝術的最高成就,「故此,他努力不懈地鑽研山水題材,把大部分精力專注於掌握筆墨神韻,表現出山水的意境。」作品《天界5》中,線條勾勒極細,畫面色彩飽滿,筆觸、構圖及強烈的色彩對比糅合了中西藝術精髓,令該山水畫倒有幾分玄幻的感覺,在這獨特的畫中「空間」,畫家及觀者均可退隱其中。
唐家偉作品《白色聖誕》,1995年。
唐家偉作品《天界5》,2002年。
指畫詮釋傳統
一生醉心水墨的唐家偉,專注於創作,像「筆觸的形態」、如何運筆和施墨或許是不少藝術家經常思考的問題,他反而棄用畫筆,最後的10年用「指畫」創作,即使用手指、指甲揮毫於紙上。「儘管他不是唯一一位棄用畫筆的畫家,但其作品中展現的文化意義相當重要。」羅諾德認為,在唐氏的作品中,用墨、着色、構圖和留白的把控無一不彰顯傳統國畫的精髓及他的掌握能力,「他從畫筆到手指作畫是漸進式進行,從其作品可見,他詮釋傳統國畫筆墨,絕不是用手還原傳統畫筆這麼簡單。」展品八呎高的《靈山9》及約6呎高的《竹4》,兩幅展品皆為「指畫」。羅諾德向筆者介紹,《靈山9》是他覺得最震撼人心的展品,「它是本次展覽中尺幅最大的展品,這幅以手指及指甲描繪而成的大型山水畫,是唐氏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乍看之下,與一般以畫筆繪畫的山水畫沒有哪些不同,墨彩均勻地躍然紙上,只有近距離仔細觀看,才能發現手指移動的路線、指甲刻畫的精細線條,呈現出畫家的精湛技巧。用點、線組合成的雲霧、山的輪廓等,在畫布上流動,充滿動感,或許唐家偉想將藝術予他的活力傳遞給觀者。
唐家偉作品《靈山9》,2010年。在畫作的右上方可見畫家的署名「山斗道人」。
唐家偉作品《佛我同享極樂》,1993年。
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表示,創作、研究山水畫是唐家偉以禪為基礎的靈修之旅,但從部分作品名可見,他亦探索道教、佛教及基督教的信仰。
畫家簡介
唐家偉祖籍廣東中山,1957年在香港出生,於2012年離世。1977年在香港國際學校畢業後,移居加拿大多倫多,1981年回流香港。在1990年代,唐家偉曾於香港、英國及美國等地舉行個展,並曾於1994年參展「香港國際新興藝術博覽會」及1995年參展「香港世界藝術博覽」。他的畫作被世界多家公共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所收藏,包括香港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以及美國的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亞洲藝術博物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及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
圖為畫家唐家偉,是次展覽的展品由他父母捐贈予博物館。(圖片由Wesley Tongson Estate提供)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8月30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上午9時半至下午6時、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