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香港自治法案》,並簽署一項行政命令,終止香港的特殊待遇。
其中,根據法案,位元列制裁名單者可被凍結資產及拒絕入境,與被制裁者有業務往來的金融機構將同被制裁。是次法案內容比之前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牽涉更廣,而更為重要的是,制裁範圍包括國際銀行,或可導致銀行無法與美國交易、無法使用美元結算,打擊中國資金鏈。
換言之,本港銀行若協助被美國制裁人士,本身亦可被制裁。而據報導,不少中資銀行正自行發起預備緊急計劃,應對有機會出現的制裁情況。
工商銀行(1398)和中國銀行(3988)認為,最壞情況是不能參與美元結算,從美元交易中切斷。農業銀行(1288)則指需要尋找方法,找出被美國制裁的客戶,特別一些客戶可能會突然失去流動性。中國銀行認為最差的情況,是市民害怕銀行缺乏美元,湧到中銀香港(2388)擠提,該行正研究長期被美國制裁的伊朗銀行經驗。
未知針對金融機構的具體措施
《香港自治法案》可以向金融機構制裁,但制裁措施究竟是什么?專門從事制裁和反洗錢業務的律師Nick Turner認為,即使《香港自治法案》似乎可以阻止銀行通過美國機構結算美元交易,但法例沒有強制美國必須施行,認為是否會實施美元交易方式,仍有待觀察。
法案中制裁涉及官員與機構,以及銀行兩個不同層面,前者對美國影響輕微,實現機會相對較高,但要有效制裁銀行的話,美國也難免負出巨大代價。
而外資銀行是否能逃脫制裁?比如滙豐以及渣打,雖然早前兩間兩家英資銀行表態支持,引起英美政客不滿,但特朗普政府早前推動修改香港自治法案條文,降低了外資銀行真正受到制裁的機會。
據悉,除了銀行外,至少3間中資飛機租賃公司,包括工行、中船集團屬下的飛機租賃公司亦正制訂應急計劃,這些公司非常依靠借入美元購置飛機、機器和設備。
對在港美資企業亦有影響
目前,約1300多家美國企業在港經營,當中不乏著名的企業,包括3M、亞馬遜、蘋果電腦、彭博、Facebook、Google等等。截至2018年底,美國銀行在香港的總資產值和客戶存款分別約為1480億美元(11544億港元)和790億美元(6162億港元),佔香港銀行業整體數字約5%。
香港自1983年開始推行聯繫匯率制度,倘若限制香港兌換美元,將會影響全球貨幣及金融市場的運作,從而減少雙方貿易活動,對美資機構也會構成重大影響。現實來看,不排除會影響美資企業未來在香港的業務部署。
中方官員和機構成首要制裁對象
美國此番舉動就是為了反擊前不久通過的香港國安法,目的人盡皆知。首先潛在的制裁物件是中方官員和機構,可以包括北京和香港官員和機構。
香港自治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每年提交報告,列舉「實際上協助中國違背責任」人士和機構。法案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向點名官員和機構實施凍結資產、禁止入境美國等制裁。
推動該法案的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圖米、民主黨參議員范霍倫舉例稱,這可以包括香港警隊,或負責實施港區國安法中國共產黨官員。其次是銀行和金融機構,不論國籍,理論上包括美國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