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普及社區檢測百利無害

2020-08-26 07:40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资料图

      特區政府近日宣布將於9月1日展開「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預計兩周,可為數百萬市民提供檢測。自願參與者可先在網上預約社區檢測中心,並由受過醫護訓練人員負責採集鼻腔及咽喉合併拭子樣本。筆者認為,推出普及社區檢測很有必要,除可有效找出社區內的隱性患者而切斷傳播鏈,也有助日後建立「健康碼」,方便港人出入活動和恢復經濟動力。

  此項措施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本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但偏偏有一小撮人不斷妖言惑眾,說什麼大規模病毒檢測作用不大,市民私隱將被「起底」,內地提供的檢測試劑效果差劣等,妄圖把這項惠民之舉「妖魔化」。

  擴大檢測有助抗疫

  「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是阻止病毒蔓延的關鍵,德國、韓國及內地的抗疫經驗也顯示,大規模病毒篩查可以避免病毒在社區擴散。醫管局較早前為高危群組優先檢測病毒,亦證明可有效地遏止病毒蔓延,使新增確診個案由每日超過一百宗下降至二十至三十宗,使第三波疫情未致失控。由此可見,利用擴大檢測數量來圍堵病毒及追蹤傳播鏈的策略已初見成效,因此現時不可以半途而廢,反而是要進一步擴大病毒檢測的數量,找出隱形患者,及早切斷傳播鏈。

  其實,在社區檢測中收集到的健康資料,還可以用來建立健康資訊資料庫,為日後推出「健康碼」作好準備。以澳門為例,自從5月初設立「澳門健康碼」措施後,不但能有效地監察和追蹤患者,亦因與珠海市的「健康碼」互聯互認,令兩地逐步恢復通關,使經濟能夠看到復蘇的希望。特首林鄭月娥也透露,7月初中央已同意以「健康碼」通關的程序,讓港澳兩地居民往返內地,但由於香港疫情反覆,所以暫未推行。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香港屬於高度外向和開放型經濟體系,長期閉關自守必對經濟造成極大傷害。在特區政府已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救市的情況下,失業率仍處於6.1%的高位,部分如餐飲等受影響最嚴重行業的失業率更高達14.6%。雖然政府正在研究推出第三輪抗疫基金,可是若只是一味地通過「派錢」救市,即使坐擁「金山銀山」,亦終會有耗盡的一天。因此目前最重要是學會與「疫」共存,在保障市民健康安全的同時,設法建立有效的追蹤及監察機制,為放寬社交禁令及恢復經濟活動鋪路。

  政治偏見凌駕科學

  普及社區檢測是一項利民舉措,亦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港胞的關顧,惟部分人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斷將病毒檢測政治化、利益化,為自己謀求私利。若細看這些反對論點,便能發現大多數都是以政治偏見凌駕於科學,完全脫離客觀事實,亦缺少對社會及經濟方面的考慮。舉例來說,香港之前未能擴大檢測數量,關鍵是因為檢測試劑成本高昂,每一次檢測動輒過千元,而內地的檢測試劑成本僅不到百元,因此內地可以通過大量檢測來遏制病毒。偏偏,香港衛生醫護組別卻有部分人質疑,內地的檢測標準未能達標而拒絕使用,大力倡議政府派發醫療券資助市民到私家醫院或私家診所檢測,其中利害關係不言而喻。

  另方面,部分政客質疑內地專家的專業資格,甚至拋出收集基因資料「起底」等論調,企圖阻撓檢測計劃。不過,這些言論均欠缺實質根據,亦充滿偏見,其目的只是想誤導市民,阻礙政府抗疫,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因此,政府須據理力爭,在堅定推動普及社區檢測的同時,以國內外的實際案例及效果反駁種種謬論,消除市民大眾對檢測的疑慮。當市民體會到檢測的好處,必會認同及支持政府進一步建立「健康碼」程序,令通關得以早日實現,為本地經濟復蘇帶來動力。(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责任编辑:劉亞寧]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